白果园因早年巷口有几棵树荫如巨伞的白果树而得名。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游
周罗生家的新房成了网红打卡点。他逢人便说:“市委书记两次来我家,第一次是连连摇头,第二次再来,嘿,赞不绝口!”
71岁的周爹住在白果园20号公馆。从前,7户共居,室内空间逼仄、房屋破旧,违章大棚把小院挤得满满当当。
而今,穿过古朴的砖石门楼,院中小桥流水、春色正好;院外历史步道蜿蜒向前,串联起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与不远处的湖南第一高楼IFS国金中心遥相呼应,彰显独到的城市韵味。
在繁华的五一商圈里延续千百年,白果园化龙池曾写就怎样的文脉传奇,经历怎样的困顿蛰伏,而今又上演着怎样的精彩蝶变?连日来,我们走进这片古老的街区,细细品读。
老建筑修旧如旧 “留”住城市乡愁
“铜铺街的敲打叮当响,登隆街的灯笼亮堂堂……”再次唱起这首老歌谣,居民余运球感慨万千,从以昔时卖灯笼出名的“亮壳子街”,到如今宜古宜今的“登隆街”,变的是街巷面貌,不变的是市井风味。
从登隆街牌楼口一路南行,历史步道次第延伸。行走间,老街坊们道出小巷故事一串串。因育婴堂而得名的育英街、曾长满茅草的东茅街、因苏洵而闻名的苏家巷……每条都自有来历。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洵来长沙县做过主簿,大家就把这条他住的巷子称作苏家巷。”说起苏家巷的来由,自豪的原住民们如数家珍。
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苏洵是否来过长沙,已无史可考。但慕苏洵之名,清末起,清幽僻静的白果园就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清末翰林、民国著名书法家郑家溉,民国南北大侠杜心武都将公馆设于此,或居住于此。
然而,历经时光洗礼,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公馆林立、名流云集的白果园遭遇穷阎漏屋、破败冷清的困顿。在留存文脉与开发建设间,老街巷的“方法论”,考验着城市发展的智慧。
昨日,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钟霞与程潜公馆来了场浪漫的约会,珍贵文物和古旧建筑将人瞬间拉回到风云激荡的1949年。
十多年前,这还是一栋外墙剥落、破旧发霉的老公馆,甚至一度被鉴定为危房。长沙晚报参与推动了程潜公馆“新生”:2009年3月3日,率先刊发《屋顶有数个大窟窿 文物部门呼吁修缮程潜公馆》,引发热议;同年11月,芙蓉区启动程潜公馆修复,《程潜公馆明年“照旧”开放》广受关注;2015年10月,《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昨日建成开馆》的消息让许多关注老公馆命运的市民深感欣慰,而今它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式旗袍混搭苏式建筑,今天是潮美的复古风。”白领徐睿灵的朋友圈,以原省粮食局大院为背景的艺术照收获了最多赞。
这一“网红打卡点”的重生经历了三部曲:拆除违章,老房子得露真容;修旧如旧,按照片一比一还原;苏式风格的大楼外立面上,红底白字的《毛主席语录》唤醒时代记忆。
漫步古街巷,超高还原度的背后,是精细到近乎苛刻的修复工艺。项目负责人马治国介绍,对需修复的历史建筑,拆下一砖一瓦都编号,尽量使用原部件,替换时选同类旧材,营造悠长古韵。
建筑复原了历史步道的“形”,一批曾掩埋于街头巷尾的文化碎片也被重新拾起,丰富老街内涵。经考证,白果园至苏家巷口的一处老屋是清代进士贺长龄的故居,外墙嵌上了“贺长龄故居”的碑刻,进门即可看到相关简介。通过有机更新,凡能确定故居原址者,都以适当形式进行标记。
“有机更新就是要围绕‘精’字做文章。”芙蓉区委书记于新凡介绍,在白果园化龙池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步道项目中,芙蓉区以留存文脉和民生宜居为原则,努力实现留、改、拆的辩证统一。
文化算的是大账,如果在一地一事上急功近利,从长远看可能会因小失大。如今,漫步这一片区,20余座修缮一新的公馆、1800米麻石路面,10余处历史遗迹被妥善修复和保存,留下了城市的记忆,也留住了人们的乡愁。
老街坊搬进新居 “改”出民生福祉
沿古街巷展开的世界,有阳春白雪,也有烟火人间。
周罗生家院门口,改造前的照片贴在一旁,与现实院中两相对照,让人感叹“去年今日此门中,目之所及已不同。”
从前,推开破旧的院门,拥挤、低矮的棚子将天井里的阳光挡得严严实实,破损的窗户草草地糊上纸。屋里,变形腐朽的木楼梯连接着上下两层。有回,来走访的社区书记不慎从楼梯上滚下来,把老周吓出一身冷汗。
更不便的是,没有厨厕,吃喝拉撒都要到屋外的棚子解决。老周也想改善居住环境,一算账至少要二十多万元,只得作罢。
2018年,白果园化龙池历史步道有机更新项目启动,不同以往的棚改,老居民、老建筑、老风貌、老情怀一一留存,老周的安居梦照进现实。
第一次上门,项目组就给房子做了个全面体检,并开出了“药方”:更换楼梯、加盖厨厕、修补漏水、改建花园……但项目组也提出三个要求:拆除违章棚子、施工期间自找住处、改建完自行装修室内。
“政策这么好,没理由不配合。”在街坊的观望中,老周首批签约,主动腾房。几个月后,回归旧居的周罗生心中充盈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屋里有了厨房厕所,墙面开裂、屋顶漏水等“老年病”被一一治愈,拥挤破旧的小院成了精致花园。
老周拿出6万元积蓄将屋内装饰一新:“好多人想租我的房子做民宿,最高月租金出到了一万元,我舍不得,要自己住。”
“整个项目七成以上资金用于民生改善。”芙蓉区城市人居环境局负责人介绍,白果园化龙池片区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前,不少是C、D级危房,改造包括自来水、燃气、网络等14项内容,惠及2662户居民。2018年底一期完工、去年10月二期惊艳亮相、今年3月三期建设全面完成。
拆除了违章和围墙,街巷交通微循环被打通,营造出曲径通幽的美感;小巷深处,居民们搬出自家开得正好的花装点公共空间;曾经垃圾遍地的耕耘圃化身游园,新建的戏台成了街坊才艺大舞台……
街巷面貌的变化为居民生活提质,也搅活了老街经济的“一池春水”。
上午11时不到,在苏家巷开了20多年的辉记面粉店,慕名而来的“打卡”客排起长龙。老板周瞰笑着说:“一天能卖400多碗,环境好,生意才好。”据统计,与此前相比,该片区门面租金平均上浮了30%左右。
“有机更新的目标就是市民宜居。”在芙蓉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春晖看来,要通过简约不简单的规划、精致又精美的建设、用心且用情的管理,让市民们在芙蓉区不但安居乐业更能享受生活之美。
宜居为先,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登隆街再见梅郎 “谋”出产业未来
人来人往的登隆街上,“长沙剧院”四个大字格外醒目。1937年初春,梅兰芳到访长沙,在离此不远的小瀛洲长沙剧院原址演出,留下了“万人空巷看梅郎”的传说。抗日战争后长沙剧院迁到登隆街。去年,长沙剧院启动改造复原设计,未来传统戏曲演艺将回归老街,“再见梅郎”指日可待。
事实上,地处五一商圈核心位置的白果园化龙池片区,一直吸引着投资客的目光。2011年,长沙IFS国金中心奠基动工后,一街之隔的该片区让前来考察投资的企业络绎不绝。
在城市化建设飞速的背景下,保存完好、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就是一个城市的活态文化载体,这也让芙蓉区一直对老街开发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2016年,《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白果园化龙池片区被纳入历史文化风貌区,拒绝“杀鸡取卵”式的商业开发,而是用对的产业为老街“画龙点睛”成为主基调。
如今,漫步白果园化龙池片区,许多与老街巷相得益彰的新业态正悄然生长——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民宿;小巷里主打低碳环保概念的书店成了文青根据地;古色古香的老公馆里建起了高档餐厅,“公馆菜”成为食客新宠……
定王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文升云介绍,街巷气质各异,业态定位也各有不同。根据规划,历史文化古迹集中的白果园、苏家巷片区将发展艺术餐饮、红色文旅,烟火气息浓厚的丰盈里则主打特色民宿,东茅街片区将着力发展文创,登隆街及育英街片区将成为商业文旅集聚地,作为长沙最具人气的清吧一条街,化龙池也将继续为都市人打造一个放松心灵的休憩地。
黄昏渐暗,夜幕降临。当我们转身凝望灯火阑珊的古街巷,缓缓流淌的文化气息,原汁原貌的历史风味令人沉醉。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其间所承载的城市内涵和地域文明,愈加生动迷人、活灵活现。
巷口的白果树静默无言。我们却在这静默中,读懂了一座城,爱上了一座城。
走读团说
陈先枢(文史专家):旧时的白果园是僻静的小街小巷,适合于居家生活,而化龙池商铺集中,有“长沙的秦淮河”的别称,气质截然不同,对产业应因势利导,顺其发展。同时,考虑到商、居杂处的特殊情况,还应持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刘宪(芙蓉区副区长):芙蓉区将对有机更新后的白果园化龙池街区再进行科技赋能提质,用街区建管智能化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未来的街区导航将精细到每一个打卡景点、网红店铺,并以智慧安防为居民们守护周全。引导居民从老街的居住者、受益者转变为街区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保护者。
周佳敏(丰泉古井社区居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放学后,到同学家写作业,吃奶奶做的炸鸡腿,那是老街的人情味。现在老街有了新气息,网红咖啡店、书店都来了,打开门就是城市新地标,关上门就是古街老巷。老城区的生活又多了份新希望。
打卡点推荐
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
位于白果园程潜公馆旧址,市民可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
公沟遗迹:
清雍正年间,“八大公沟”是长沙城区下水道网络的8条主干道,流经白果园巷等街区地下的公沟,是八大公沟中的第七条。
善化学宫照墙:
位于化龙池巷,始建于明嘉四十年(1561),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现仅残存一段青砖照墙。
夏记粉店、辉记粉店:
分别位于观音井巷和苏家巷,是该片区人气最高的网红粉店,招牌主打是肉丸粉和寒菌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游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