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呼吁加强中医经方传承。
红网时刻记者 杨斌 长沙报道
中医经方是中医经典方、规范方、标准方的代名词,属于中华民族的原创,传承至今几千年。经方以其极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在中医人才培养、临床医疗保健、市场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经方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随着老一辈经方家的逐渐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特别是上世纪末开始,一批《伤寒论》研究名家相继去世,使得原本在中医高校中就已经微弱的经方之声更加寂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说。全国两会期间,她带来了相关建议并郑重呼吁,“救救中医经方传承!”
痛心——“曾经离你我之近如今渐行渐远”
经方是什么?很多年轻人对此可能感到陌生。疫情期间,由中华传统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记载的经方,却大放异彩——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其记载的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橘枳姜汤等经方组合而成。
经方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学传承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9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到的需要传承的经典名方。
可是,眼下经方传承却深陷“日渐式微”的困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提到,20世纪中叶,经方派名家北京有胡希恕、岳美中、赵锡武、宋孝志等,上海有徐小圃、夏仲方等,江苏有樊天徒、叶橘泉等,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各省都有名动一方的经方大家。
20世纪中后叶,随着这批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特别是上世纪末开始,李克绍、陈亦人、刘渡舟、陈瑞春等几位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相继去世,使得经方之声更加微弱。
揪心——“用方人才稀缺加制剂研发落后”
调研中,庹勤慧发现,不擅用经方和中医师自信不足渐成恶性循环。“很多基层中医医生不会用经方,治不好病,就扭曲地认为古代的配方不能治疗今天的疾病,造成老百姓没有机会享受经方的益处,对中医的印象也演变成了‘中医治不了急性病’‘中医只能调理’等。”
还有一个制约经方发展的因素,就是制剂研发落后。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019年3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及其物质基准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
“两个文件都鼓励开启中药材追溯体系建立、优质药材使用、标准化饮片生产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充分挖掘经典名方制剂。”
但是,经典名方目录的处方中药材基源,用法用量需要中医专家形成共识,处方中物质基准以及提取工艺研究等需要跨界合作。
庹勤慧认为,目前中医界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育模式,很难形成这种大的跨界合作团队,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方制剂研发,并且中医医疗机构从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方的推广缺乏热情。
因此,虽然国家出台专项基金研发,但收效甚微。“目前,我们在经方制剂研发方面,已远远落后日本。”
信心——“解开制约经方发展的局中局”
如何才能恢复经方的辉煌时光?
作为医学博士,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多年的庹勤慧,为振兴经方开出了“四味药方”。
“第一味”是,加强中医药高校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四大经典的课程建设。庹勤慧建议,建立经典、经方过级制度,类似英语四六级考试。强制要求中医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必须拿到一门,或者两门中医经典或经方的过级证。
“第二味”是,经方大师的培育从娃娃抓起。庹勤慧了解到,很多省份都有中医文化进入中小学生课堂的经验,这启发了她。
“我们可以引导感兴趣的孩子,在第二课堂学习背诵中医汤头歌诀,把经典背诵引入到国学考级制度中,让孩子们像学艺术一样拿到等级证。中医药高校设立特长班招生,招收拿到中医经典等级证的学生进一步培养。”
“第三味”是,加强基层经方推广,大力培养基层中医师会用经典。庹勤慧建议,全国编写出统一实用的经方教材,通过省部市三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培训,帮助基层医生尽快掌握部分经方的实用技术,向大众传播以经方为标志的传统医学理念以及实用的生活经验,让百姓了解经方,熟知普通疾病的常用经方成药的选择。
加大经方成药的研发,则是“第四味”。
“一边加大对已开展经典名方专项的督导工作,另一边从国家层面,主张研究机构或科研院所与药企组成跨界大团队,联合攻关,有计划地解析《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里面的经方。”庹勤慧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编辑:文建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