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廖洁 报道
“这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说。
作为今年全国两会重要内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编纂自己的民法典,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几经波折,走走停停。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明确采取“两步走”方法,先制定民法总则,再到2020年出台完整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出台,彰显了中国气派。”周德睿认为,现在民法典即将面世,这就是一种中国气派,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党和国家就能团结带领大家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周德睿说,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政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法治的轨道上来。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形势在变、任务在变,特别是各种民事纠纷层出不穷,亟须一部科学、严谨、系统的法典来规范民事行为。
“这部民法典,凝聚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周德睿说,民法典既是“中国之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之智”的代表作,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专家学者、人民群众都是广泛参与、建言献策。民法典编纂前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有42万多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0多万条。而在民法典中,针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都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周德睿举例道,有时候老百姓碰到纠纷,找不到法理依据,往往只能“私了”。民法典的出台,回应群众诉求,对一些新的法律问题从法理上辨明了对错、分清了责任,让民事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制度化方案。比如“高空抛物”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痛点”,过去更多的是“一人抛物,全楼买单”,现在首先是部门介入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追究责任,提供了明确的法理依据和解决方案,更好地守护了老百姓“头顶上的安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期盼。而民法典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权益保障需求,多方面保护生命尊严,全方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比如说,把人格权与人身权、财产权并列,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必将有效解决‘人肉搜索’、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令老百姓头疼的问题。”周德睿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温度,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廖洁
编辑:彭笑予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