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看天气穿衣获科技奖,来看看湖南这些“最强大脑”

来源:红网 作者:朱宗威 编辑:张天野 2020-06-11 09:27:42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1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前排右一)、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孙舜尧(后排右四,男)等名师来到后湖艺术园,为“湖南师范大学国家非遗湘绣文创基地”揭幕。图/受访者提供

潇湘晨报记者 李琼皓 长沙报道

黑客攻击导致电网瘫痪的事件真实发生过,如何进行主动防御?人体对于热的感受是怎样的,空调出风口如何设计让人更舒适?

……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6月10日进行了表彰,287项获奖项目(团队、人选)涵盖多个领域,有的项目涉及设施安全,有的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几名获奖者讲述科研故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大有作为。”1985年出生的湖南大学教授刘绚6月10日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发言说。

当天上午的大会,表彰了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287个项目(团队、人选)获奖。

十年前的一件事对自己触动很大

近年来,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地都发生了电网遭网络攻击导致大停电的事件。刘绚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他的团队研究的就是电力监控系统安全主动防御关键技术,这一技术成为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之一。

刘绚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之前自己研究的是电力系统优化运行,十年前的一件事让他决定主攻电力系统安全技术。

2010年,伊朗“震网病毒”事件导致1000多台离心机毁坏,核电计划被迫推迟。刘绚坦言,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意识到网络安全可以对国家电网造成如此巨大的威胁。然而,在了解到国内电力基础软硬件设施受制于国外,大量电表的核心芯片来自国外,甚至部分设备的运维都由国外人员远程操作,“我倍感压力,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说了算’的自主可控安全之路,保障电力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雪花飘到枕头上,感慨成果来之不易

要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就要研究攻击和防御的机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难度极大。“我尝试着去挑战这一课题,结果整整一年都没有任何的突破。有人跟我说‘国外院士专家’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你还是找个稍微简单一点的方向做吧。”刘绚说,“真不想放弃!”接下来又是一年多的技术攻关。他清楚地记得,当他推导出最关键的几个公式时,抬头一看天都已经发白了。

电力系统很复杂,稍有失误,“安全技术”就会变成“攻击技术”,造成不可预期的电力系统故障。为此,项目团队常年将试验场地搬到电力现场一线。他笑着说:“有一次出差长春,火车上晚上忘了关窗户,早上醒来枕头上甚至还飘上了雪花。”看到这一情景,他感慨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整个项目建立在集体智慧之上,通过产学研合作,从项目实际出发,从现场去寻求问题,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刘绚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团队的成果已应用于在湖南、天津、福建等地,在十九大、“护网”行动等重大活动安全保电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部分成果推广应用至能源、石化、交通等10余个行业。

获奖项目

看天穿衣、空调设计,都离不开“热舒适”

人们的穿着打扮,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蔚巍说,根据建立的人员服装调节新模型,可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对保持热舒适的着装进行预测,指导人们根据天气合理穿衣,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刘蔚巍参与研究的《人体热舒适评价新方法》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个项目正是研究人体在热环境中感觉舒适的状态,它对人体健康、工作效率及建筑能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刘蔚巍告诉记者,如何合理评价人体热舒适是热舒适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要满足人们真实热舒适需求,需要对建筑室内热环境进行高质量控制。刘蔚巍告诉记者,“热舒适”项目成果,能对建筑空调设定参数(如室内温度、湿度等)的智能化控制提供核心算法依据。这是建立在自动合理判断人体舒适感觉的基础上的。比如大型商场或者办公区里,“热舒适”项目成果能为中央空调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提供新方法,在保证热舒适的前提下,还能节能。

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特别关心的,随着天气的变化,如何穿衣能更舒适,不会受寒受冻?刘蔚巍说,项目建立的人员服装调节新模型,可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对保持热舒适的服装穿着进行预测,指导人们根据天气合理穿衣,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举例说,模型可以跟天气预报结合,在保证人体热舒适的前提下,提前给一个穿衣指导,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气温下,穿什么样的衣服,能使人们良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身体健康。

湘绣嵌入水晶,保存更久拓展了产业链

湘绣,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经多年的发展演变,由一个民间手工艺品转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湖南师范大学与一家公司的《湖南湘绣“数字化+文创”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了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自2011年诞生以来,针对湘绣“保护、传承、创新”的发展,进行了10年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孙舜尧告诉记者,他用力的方向是研究湘绣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和开放共享的“大文创”产品。2013年设计创作的水晶绣,甩掉传统湘绣的挂件、摆件、屏风“三大件”老旧模式,把湘绣作品直接嵌入水晶之中。不仅具有无缝、防水、防潮、防辐射等特点,让湘绣保存时间更久,同时能让湘绣延伸至家居、服饰、旅游文创等产品中,拓展了湘绣产业链宽度。“活在当下,就是湘绣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继续不断尝试与丝绸、棉麻、羊绒等材料结合,探寻‘湘绣+’,开发具有现代设计感的生活物品,带给我们的友人和顾客。”

“手电筒”一照发光的就是污染物

目前,环境污染存在多样化、复杂化、痕量化等难题,污染检测面临测不准和测不灵两大挑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荣华带领团队成员尝试应用荧光生物传感技术来解决,将污染物转化成可见形态,用发光强度来表示污染物浓度,便可清晰地了解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物等污染物含量变化。他们团队的《基于荧光生物传感的环境分析方法学研究》获得本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生物传感技术,是以生物分子如核酸为基本单元,将待测物信息转换成可检测信号的前沿技术。”杨荣华介绍,就像手电筒一样简单便捷的设备,只要一照,污染物就像萤火虫一样“发光”了。

为了检测污染物,杨荣华团队成员经常冒着健康危险投入到实验中。杨荣华告诉记者:“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学生们也经常跟着团队一起工作到12点,熬夜获取数据。”

梳理

湖南“最强大脑”来自哪里

梳理这份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部分获奖项目的名单,不难发现,很多高校反复出现。

“中南大学”(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参与的49个项目获奖,是获奖项目最多的湖南高校。湖南省创新团队奖3个获奖团队中,就有两个来自中南大学。

紧随其后的是湖南农业大学(22个项目)、湖南大学(20个项目)、长沙理工大学(16个项目)、湖南师范大学(12个项目,含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获奖项目名单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参与了12个项目,湘潭大学参与了11个,国防科大、湖南工业大学参与了10个。此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名字也多次出现。

湖南科研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企业。例如中车。获奖名单中,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各参与了3个项目,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各参与了1个项目。

华菱也有多个项目上榜,其中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参与了3个项目,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参与了1个项目。

此外,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有成果上榜。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部分奖项

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终身教授周宏灏

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声学超材料结构的弹性波调控机理与低频声振控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适应性网络系统设计优化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电催化剂缺陷调控(湖南大学)硫及硫属化合物电极材料的界面调控与传荷机制(中南大学)

急性肾脏损害和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作物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碳分配和表观调控机制研究(湖南农业大学)

基于荧光生物传感的环境分析方法学研究(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省创新团队奖

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

中南大学矿物加工界面组装化学创新团队

国防科技大学认知科学与智能系统创新团队

来源:红网

作者:朱宗威

编辑:张天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11/73585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