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高精尖”丨40多年 他们为有色金属行业“加绿色”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陈加宁 编辑:廖浩宇 2020-06-11 23:20:2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如期而至,大会公布和表彰了2019年度获奖项目。获奖项目凝结着无数湖湘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彰显了湖湘智慧。这些项目和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6月10日起,红网时刻推出《走进“高精尖”》系列报道,带你走进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

2baaeaf3-fd6c-4acc-839f-352bd0cce712.jpg

桂卫华率领团队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资料图)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实习生 陈加宁 长沙报道

“这些年来,很多人问过我,我们团队是怎么做的?”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写在中南大学民主楼前的“求实”二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的回答。

多年来,桂卫华领衔的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瞄准国家绿色高效生产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共性科学技术难题,创建了复杂有色冶金过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突破了锌、铜等冶炼过程优化控制,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铝合金构件加工装备智能控制等自动化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有色冶金企业,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显著。

6月10日,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团队荣获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

“解决卡脖子问题”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基础原料和战略物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迅猛,但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节能降耗减排形势严峻,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能耗利用、环境污染和矿物回收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桂卫华表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色冶金自动化的水平低。“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导致我国不少企业遇到了卡脖子问题。”

“国外卖给我们的核心工业软件十分昂贵,一套软件可以卖到几百万。”桂卫华说,有些企业付了大价钱,直接使用起来却很不理想。

“一定要用我国自身科技力量来提升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水平。”多年来,桂卫华率领团队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有色金属企业,了解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生产一线整体自动化装置。

在此基础上,他和团队围绕冶金过程的建模、控制和优化,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复杂冶金过程智能集成建模与优化控制的技术框架,提出了一系列以智能优化方法为核心的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在各种有色冶金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帮助科技企业攻克“卡脖子”难题。

“研究从需求出发”

上世纪90年代,受株洲冶炼集团的邀请,有色冶金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设计出一套分时供电的解决方案,在当时引发了全国湿法炼锌行业向株冶学习的风潮。当时整个课题的研究经费只有13万,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桂卫华和团队一头扎进现场,做了八个月的连续生产工业实验,最终发明了分时供电的调度技术及配套的电解沉积过程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及酸锌浓度的智能控制技术等,大幅降低吨锌电耗和用电费用。

“我们做研究,必须要深入了解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实际需求。”团队内的中南大学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蒋朝辉说。

团队内的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阳春华补充道,“我们团队的研究主要从工业需求出发,挖掘发现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落地,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变化,使老百姓感受到这种变化。”桂卫华始终相信,工业智能领域研究的使命,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添薪续力。

40年传承形成的“向心力”

“我的导师还在时,我们就有了这个团队,现在已经过了快40年。”桂卫华介绍,经历一代一代的传承,团队的文化和精神积淀愈加丰富。

“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强调敬业和奉献这个共同的价值观,是我们团队最大的宝藏。”桂卫华说。

中南大学有色冶金过程智能自动化创新团队始终注重形成合力,打造共同成果。“你做软件,他做硬件;你做检测,他做控制。最后形成合力。”桂卫华说,一项研究工作虽分成几个板块,但大家紧密合作,朝着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努力。

“这种情况下,带头人的站位显得更为重要。”阳春华认为,桂卫华院士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和对前景方向的把控力,是他的个人魅力,也是打造团队的不二法宝。“有了目标,就能够团结一帮人,让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我国有十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工业智能化领域更要抢占先机。”古稀之年的桂卫华,谈起研究的前景,满怀希望和充满信心。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陈加宁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11/73609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