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驻村“帮”|在东江村,和村民一起把苦日子过甜

来源:红网 作者:蒋楠 编辑:李璐 2020-06-23 07:10:3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有这么一帮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吃在村、住在村,服务在村,与贫困群众结亲戚;他们沉下身子、扎根基层,走东家、进西家,把村里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因户施策,扶贫帮在点子上、扶在关键处;他们严肃党组织生活,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衡阳市共派驻扶贫工作队1481支,派驻村工作队员3432名,涌现了大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有担当有作为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及队员。

6月16日,衡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联合红网推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故事,看衡阳“驻村帮”如何用心用情谱写一曲曲动人的扶贫之歌!

WechatIMG274.jpg

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东江村帮扶工作队的三位队员,阳林、何兴华、陈献云(从左至右)。

红网时刻 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东江村有7个“单身爸爸”。

2018年以前,总有人说,东江村“留不住”媳妇。年轻人在外打工,将另一半带回老家后,不少女孩会被这个贫穷的村落“吓跑”。

2020年,村民龙秀容来自云南的媳妇在村里扎下了根,她总说,比起娘家,如今的东江村更能让她看见致富的希望。

两年时间,东江变了。

路通了,灯亮了,网连了,产业大了,收入高了,村民也多了三位“家人”。

这里的每家每户都能喊出他们的名字,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东江村帮扶工作队的三位队员,何兴华、阳林、陈献云,东江村的蜕变,与他们息息相关。

最后一位贫困户

东江村原本有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扶贫,仅剩贫困户一户一人。

“刚入村时,村里310户人口,超过80%的家庭都住在红砖毛坯房。”穷,是何兴华对东江村的第一印象,面对大量留守老人与儿童,何兴华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让村民们的日子好起来!

东江村位于塔山深处,毗邻郴州市桂阳县白水瑶族乡,属于典型的边境村,交通信息不畅,产业发展空白,属省级贫困村。如何精准帮扶贫困户?哪种产业适合长期发展?带着问题,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访贫问计、商讨对策。

日出又日落,何兴华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哪家适合产业扶贫、哪家适合教育扶贫、哪家需要技能培训,何兴华心中都有数。

WechatIMG275.jpg

东江村新建的村部。

目前,全村教育扶贫44户共65人;安全饮水和家庭医生签约77户共315人,均全覆盖;住房安全方面,近三年来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5户共96人。

记者到访时,全村仅剩一名贫困户,74岁的周英(化名)奶奶。老人语言表达不太清楚,但看到工作队员来访,却总是笑脸相迎。原来,工作队入驻后,老人从无房户搬进了崭新的安置房,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开始享受低保、参与分红,她不善于表达,却也念着队员们的好。

队员变身“推销员”

“东江村高山散养芦花鸡,需要的朋友请留言。”这是2019年9月8日,何兴华的朋友圈内容。

芦花鸡每年7月开始出栏,全村养殖量在2万只以上,整个下半年,三位队员都在忙活着卖鸡。

朋友圈、工作群、好友群,队员们卖力“推销”。订单量越来越多,基本上每周都要送货。

“凌晨2、3点气温低的时候抓鸡,6点之前要出发,这样才能保证9点前到衡阳。”队员陈献云介绍,送货时,三人都要跟车,售前售后“全包”。

奔波换来了成果,去年12月中旬,东江村的芦花鸡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全部销售一空,工作队还协调湖南四海神龙集团成为消费扶贫定点单位,农副产品不愁销。

WechatIMG276.jpg

水稻与禾花鱼同生共长,村民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东江村虽地处高山,但水田却不少,高山好水适合养鱼。工作队抓住这一特点,2019年,在村内20亩水田中试养一万尾禾花鱼,成活率超过99%。

“这个鱼预定都不一定能买到。”提到禾花鱼,何兴华神情骄傲,“水质好,养出来的鱼肉质也好,回头客太多了,吃过的人都成为禾花鱼的‘代言人’。”

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鸡苗、鱼苗、牛羊仔正慢慢长大,望着他们,村民们有了生活的盼头。

学会了常宁话,有了东江村的牵挂

衡阳地区方言多样,有些县区甚至隔村不同音。听懂常宁话、瑶族话,对从未来过常宁的队员阳林来说难度颇大。

驻村,便是责任。阳林积极向队员、村干部请教,遇见村民便攀谈几句,记下发音,做好笔记,反复练习。三个月的苦练,阳林实现了沟通无障碍。如今,学会了常宁话的阳林,也有了一份对东江村群众的牵挂。

“他们像我们的家人,跟我们一起过日子。”东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龙秀亮介绍,2017年村内人均年收入3700余元,2019年村内人均年收入11000余元,两年扶贫,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WechatIMG277.jpg

禾花鱼养殖示范片。

从毫无产业,到引进谷佳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江峡谷生态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三个合作社三个公司已在东江村扎根,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村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两年来,作为后盾单位,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投入资金224.97万用于村内建设及扶贫帮困,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户。脱贫成为过去式,致富才是东江村当下的主题。

何兴华、阳林、陈献云曾经都是军人,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们将军人的作风融入骨血,融入这场脱贫攻坚战,目标只有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来源:红网

作者:蒋楠

编辑:李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22/74934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