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土地日丨益阳南县:为乡村“整”出一个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田萌 编辑:张天野 2020-06-23 17:30:5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湖南省立足管好用好土地资源,守住粮食生产安全红线,不断推出土地管理新举措,并取得实际成效。即日起,湖南红网推出“呵护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湖南”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创新土地管理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7.jpg

南县南洲镇南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场。

红网时刻记者王义正 田萌 益阳南县报道

走进益阳南县南山村,乡道宽敞平坦,太阳能路灯沿着乡道“列队”向前,路旁的生态渠里鱼虾嬉戏,水草从生态砖的孔洞中探头而出,村民三五成群坐在干净整洁的房屋前有说有笑,不远处的稻虾生态养殖塘里一只水鸟俯冲而下旋即又拉升高飞,宛如一幅乡村富美泼墨图。

最近几年,一场由泥土中孕育而出的变革在南山村吐芽着绿,让乡村振兴在这个静谧的小乡村里被照进了现实。

用“综合”二字为土地整治赋能

“村里的人均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稻虾养殖渐成规模蒸蒸日上,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一万多元到现在的两万多元,乡村振兴的步子越走越快。”南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志详告诉记者,这一切的源头,都要从村里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说起。

2018年9月,原湖南省国土厅批复了南县人民政府在南洲镇和浪拔湖镇范围内实施土地整治,助力创新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报告。2018年10月,湖南农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招投标以社会资本方身份参与项目投资、设计、建设工作。

“过去,土地整治更多是为了在18亿亩耕地红线内确保‘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可以为地方财政带来短平快的收益。”湖南农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黎天翼告诉记者,据他的观察,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思考和长远规划,往往造成“短期收益,长远困局”的局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了什么整?才能知道整什么、怎么整?”姚波是湖南农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他非常清楚,从事农业就得让自己成为“农民”,像种地一样经营企业和项目,精耕细作、统筹思考、保持耐心。

姚波告诉记者,从接手项目的第一天开始,他的团队就瞄准了乡村振兴的目标,用“综合”二字为土地整治赋能。

南山村被称作“稻虾第一村”,稻虾产业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湖南农顺进驻后,在村支两委的动员下整村进行了土地流转,大面积开展“旱改水”土地整治,为稻虾产业的进一步扩产创造条件。

5.jpg

南山村的一角。

4.jpg

南山村的村部。

将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统一

“土地整治是一个舶来品,但对中国许多地方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姚波告诉记者,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不适合人居发展的生态问题进行解决,生态问题往往是跟人类活动相关,也就自然而然与生产生活产生了关联。

比如南县虽处洞庭腹地,但一些地方冬季缺水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当地冬季稻虾生产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琴湖是南山村的一个人工湖,但30年未清淤,水质浑而臭,水位高而险。记者采访时,湖南农顺正在组织对琴湖进行清淤作业。

“清理淤泥一方面改善湖泊的水生态,降低汛期的洪灾风险。同时,我们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在湖的南北两侧堆填出一个人工湿地,用生态的方式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姚波说,他们的计划并不止于此,通过清淤可以增加一百四十万平方米的库容量,可以为南山村冬季的稻虾养殖提供水源保障。

在南山村的土地综合整治中,将生态、生产、生活统一的细节比比皆是。比如在兴建和改造沟渠时,要求统一使用生态砖硬化,取代了传统的水泥抹平,这为湿地植被生长开辟了“生命通道”,有了植物就会为动物、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村子里一片鸟语花香,鱼跃虫鸣,环境如何不好,乡村又怎能不美?

环境好了,村里种养出来的稻虾就品质更高、口感更好,就能有更好的市场、卖出更好的价钱。农产品收益更好,村民的腰包自然就能更鼓,投入乡村振兴的热情就能更高。

在姚波看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他为乡村发展所勾勒的规划图的精髓所在。

而在南县,姚波所带领的湖南农顺综合整治土地近一万亩,涉及的村庄并非南山村一个。

取之于地用之于“地”

南县被誉为“洞庭明珠”,纵横的沟渠是过去生产生活中最要紧的参考内容,这也造就了当地特色鲜明的人居分布模式——房屋沿沟渠而建,但这对社会公共服务而言却是一种考验。

在南山村,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地貌变化和产生的收益为改变这种滞后的人居分布带来了可能。

“未来,村民将在村部附近集中居住,我们还将以村部为坐标,在周边打造以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集群,为集中居住的村民提供现代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姚波说,他们正致力于将南山村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样板。

姚波同时坦言,在土地整治中最大的困境是“观念”的改变,过去一些地方是利益驱动下的工程思维,这对地方未来的发展而言是一种“竭泽而渔”,并非良性发展。

得益于南县党委政府的支持,湖南农顺推行的“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模式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

南县自然资源修复中心主任何正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县全力推动并完成了4万亩旱地改造水田和5千亩新增耕地开发,全县统筹整合24项涉农资金12.88亿元,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等农村公共设施基础建设。

“县政府拿出土地整治的收益,全部用于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换挡提速。”何正伟向记者描述了他所理解的“南县模式”。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从地里长出来的收益,一定要用在当地的建设发展上。”姚波说,这是土地综合整治应该坚守的“初心”,也是南县模式成功的“诀窍”。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田萌

编辑:张天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23/75233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