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整理报道
端午至,祭屈原。
汨罗江畔,曾是屈原生命最后徘徊的地方,汨罗江,是人们印象中与屈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条河流,两千多年前那纵身跃入汨罗江中的身影,让人惋惜,使人感佩。
者英翔子 摄
沿汨罗江回溯,被流放的屈原,曾在湖南诸多地方,驻足停留,并将沿途风物写进了自己的诗篇辞赋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楚辞·渔父》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湘沅之地的江边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遭到流放的屈原与江水边偶遇的渔翁间展开的这场对话故事,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其中,屈原发出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渔翁则回之以一首人们传唱的民谣,引得无数后人体悟解读着其中的寓意。
杨升根 摄
关于这首民谣中出现的“沧浪之水”,其地理所指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说,即把“沧浪之水”指向了位于湖南常德的沧浪河。
明代《嘉靖常德府志》载:“沧浪水,(龙阳)县西十五里,自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清人贺奇所纂《常德府志》载:“沧水源出武陵沧山,流四十里合浪水;浪水源出龙阳浪山,二水合流,谓之沧浪水”。同治《龙阳县志》也有“沅水,县西十五里,一名沧港”等更详细记载……而现今,湖南常德汉寿县就有沧水、浪水、沧浪河、沧港镇,邻近的常德市鼎城区沧水源头有沧山、沧浪坪等地名。
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明心迹,渔翁则以“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道理劝慰。《楚辞·渔父》中用发生在屈原和渔翁间的问答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对芸芸众生而言,这如同镜子,映照着自身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不断提醒着人们对镜自问:如何才能自在地行走在这人世间?
因此,沧浪水,在国人的思想中,早已远超其最初的地理意义,而是成为了人们不断求索、寻觅心灵归宿的精神象征,岁月流转间,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哀吟屈平,唱和以续。”
今日忆屈原,再思沧浪水。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