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声“妈妈”让她走上近20年禁毒路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娴 陶梦 霞唐倩 编辑:杨雁霞 2020-06-29 11:12:02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8日,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园长”孟繁英。图/记者杨旭

红网时刻6月29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陈诗娴 实习生 陶梦 霞唐倩)喊一声“妈妈”为了这句称谓,孟繁英努力了近二十年。

就是这样一位“妈妈”和她的团队,为了挽救误入歧途的孩子,“妈妈”与失足青少年建立起亲情的纽带,给青少年写信,为高墙内的青少年送去生活物资,让曾经迷路的“孩子”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用爱与温情演绎着一段段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故事……

“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17年前,一名与自己女儿同名同姓、年龄相仿的戒毒孤女给她寄来一封信,让孟繁英坚定地走上了戒毒志愿者的道路,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

那一声“妈妈”所激起的母爱,让孟繁英将眼光放到更多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身上。2006年,她创办了湖南首个社区禁毒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她注册成立了民间社团“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成为长沙市雨花区“禁毒妈妈联盟”的带头人。

近二十年来,她奔走于高墙(未教所、少管所)、学校、社区之间,和失足青少年建立起亲情的纽带,期待迷途的孩子们“回家”。

成为了在戒人员的“妈妈”

“第一个帮教的孩子,跟我的女儿同名同姓。也是因为她,我才走上了这条路。”孟繁英告诉记者,2000年从单位退休后,孟繁英开始参加志愿者活动。

2003年“6·26”国际禁毒日,孟繁英偶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小洁的故事——是一个与她女儿同名同姓、年龄还相仿的戒毒者,她年幼丧父,母亲因吸毒而自杀。孟繁英当时愣住了,没想到这个与自己女儿同名同姓的女孩,却过着另一种生活。

孟繁英几经辗转,联系上当时在某戒毒所的小洁。孟繁英看着小洁充满戒备的眼神,心中感到一阵刺痛。为了让小洁放下戒备,她坐下来与小洁亲切地唠着家常。

因小洁是在戒人员,不方便见面,孟繁英就给小洁买了信封、邮票,希望能与她通过书信的方式保持联系。在信中,小洁提到自己曾经的迷惘,写到孟繁英给她带来的母爱,她问道:“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

一声“妈妈”,让她下决心帮助这些青少年。

驱车300公里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为了更好地帮助吸毒青少年群体,孟繁英及其团队开创的亲情帮扶模式,即由专业爱心园丁和志愿者、社工与戒毒(康复)对象建立一种亲人般的关系,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小燕和小毛的父亲因吸毒而被强制隔离戒毒,母亲因外出打工失联,一场暴雨将他们家的房子冲坏,他们只能和爷爷寄住在亲戚家的仓库里,同时还面临着失学的困境。孟繁英多次与爱心妈妈一起驱车300公里,为两个孩子送去生活、学习用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到他们的父亲从戒毒所回家后,两个孩子已经拿到了毕业证书,失联的妈妈也回了家。

但孟繁英也知道,尽管与帮教少年建立起了亲情的纽带,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家人的位置。

一名在戒学员小山因妈妈从没来看过他而心情低落。孟繁英得知情况后,一边为小山进行心理疏导,一边打电话劝小山妈妈来看他。虽然小山妈妈没有回应,但孟繁英没有放弃,依然耐心地给小山妈妈做心理工作,终于打动了她。小山妈妈坐火车到长沙是凌晨,孟繁英为了接她,风雨中站了两小时。说起此事,她坦言“值得”,小山在与妈妈见面后,打开了心结。

常常有人问孟繁英,志愿工作累吗?孟繁英回答:“只要听到孩子们叫我一声‘孟妈妈’,再累我也感到快乐。”

哥哥拿出治病钱让她帮助他人

禁毒帮教工作不好做,孟繁英也遇到过不少危险。她曾经被毒贩围追恐吓,家中也遭遇过恶意盗窃。好在家人一直支持她,让孟繁英没被困难吓倒。

去世前,她哥哥将5000元交给孟繁英,让她去帮助他人,并嘱咐她,在他去世后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而这5000元是哥哥用于治病的钱。哥哥以这独特的方式给予孟繁英以支持与鼓励,让她在戒毒帮教工作中,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如果在他们迷途的时候、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能够给他指路,或者在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他们会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现在,孟繁英的家人也会和她一起参加禁毒的活动,在6月24日下午举行的“展巾帼情怀筑蓝结家园”禁毒主题沙龙现场,还可以见到孟繁英丈夫的身影。

“羊羔也有迷途的时候,他想着回家。亲爱的孩子,不论你身在何方,孟妈妈总在青护园倚门眺望,盼着你快快回家。”青护园心声墙上,有这样一排醒目的大字,这正是孟繁英真实的心声。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娴 陶梦 霞唐倩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29/75809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