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防汛可否解压?国家级“气象天团”多角度详解来了!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经纶 2020-07-13 19:22:20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日至7月12日6时,

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

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

历时最长的一次。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7月4日8时至7月10日6时降雨量实况图。

南方此轮非比寻常的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仅7月11日8时至12日8时一天,长江流域内有13站超历史最高水位、11站超保证水位、88站超警戒水位。

作为雨情主要聚焦地之一的湖南,主汛期以来省内34天出现100毫米以上大暴雨,14天出现了20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60个县市区区域站单点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这绝对是一组惊人的数字。

观潮君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研究员黄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胡爱军五位专家,多角度详解近期南方强降雨之凶猛与下阶段防汛重点。

南方暴雨到底强到什么程度?

▲莲花坳是益阳沅江市琼湖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洲岛,位于南洞庭湖水域,四面环水。此轮强降雨中,绝大部分村民房屋被淹没在洪水当中。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

6月1日至7月9日,湖南、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重庆、江西、上海、广西、四川等省份共计85站累计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一半。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具体到湖南,自5月29日以来共出现9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间歇时间2天,全省平均雨量40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4成。

南方暴雨为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降雨过程。其频繁性不仅体现在强降雨过程多,而且强降雨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

马学款解释,降雨“车轮战”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具体来说,今年6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而持续发生。

▲湖南省气象台接连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还有一只“怪兽”,那就是“梅雨”。由于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同时,这只“怪兽”还一直在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与1998年我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

“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 翟建青说,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现阶段湖南防汛压力会否减轻?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马学款提醒说,下一轮降雨与7月4日至7日的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

▲7月11日暴雨过后,湖南西北部一处道路塌方正在被清理。

胡爱军介绍,未来一周内湖南降雨仍将集中在湘西北地区。17日以后虽然湖南降雨有所减弱,但上游来水量大,仍需防范流域性洪涝灾害,洞庭湖区、澧水流域及沅水中下游地区的防汛抗灾工作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暴雨与近年来气候变暖有关吗?

未来这样极端的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黄磊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1961年至2019年全国暴雨日数历年变化

▲1961年至2019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因此,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黄磊说,未来更需要强化极端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考验。

文 /张兴莎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7/13/76163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