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个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上了央视,为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王石磊 编辑:廖浩宇 2020-07-19 22:04:25
时刻新闻
—分享—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时政频道《朝闻天下》以“太安社区:易地搬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为题,超长时间专题深度报道沅陵“太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成功案例,向全国宣介太安社区先进经验,为该县易扶搬迁好经验好做法点赞。

沅陵是哪里?

沅水河畔的大美沅陵。(瞿宏红 摄影)

它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曾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地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计4832户180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34户17047人,涉及全县21个乡镇1871个自然村组。

为什么沅陵的扶贫故事能够登上央视?

答案或许就藏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努力把总书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重要指示精神落地为生动的沅陵实践,沅陵围绕“有服务,家庭安居;有就业,工作安定;有产业,收入安稳;有动力,生活安心”目标,全力打造“四有四安”安置社区,真正让“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的工作思路在精准推进中见实效。

沅陵县太安易地搬迁安置点。

在全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安置区“太安社区”,60多岁的贫困户陈民前满脸笑容地告诉观潮君:“这把年纪了还能进城住新房,在社区当保安赚钱,真享福啊!”“四有四安”,正深刻地改变着沅陵的贫困面貌。

01

服务让搬迁成为走向幸福的新起点

中国人的传统智慧里,总有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比如,一方面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一方面又说“树挪死,人挪活”。细究之下,无论是“安土重迁”还是“人挪活”,其实质与核心都是一个,即能否生活得更好。

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生活得更好,当然“故土难离”甚至“不离”,但如果能够生活得更好,当然要“迁”要“挪”要到能够生活得更好的地方去生活。

所以,迁与不迁,迁得成功与否,只取决于一件事——能否让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好。换言之就是,能否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沅陵县官庄镇辰龙关集中安置扶贫房。

沅陵让搬迁群众“稳得住”的秘诀,正是来自对群众幸福感的担当上。从深化“九项服务”中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彰显的是沅陵执政者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拳拳初心。

落实就学服务。以就近原则落实搬迁群众子女转学衔接工作,让搬迁群众子女及时入学。

落实就医服务。结合安置点规模和地理条件,新建最好医疗机构,配优医务人员,为搬迁群众提供细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

落实交通服务。积极完善安置区公共交通服务,实现公交车船全覆盖。

落实物业服务。逐步完善安置区物业服务体系,对规模较大的安置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确保每个搬迁安置点水电气视讯费有优惠有人收、垃圾有人运、环境卫生有人管。

落实购物服务。在安置区合理配置购物商店,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和副食品,满足安置点居民生活需求。

落实“微菜园”服务。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土地资源,打造出一块块“微菜园”,划分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耕种,帮助他们节省生活开支。

落实权益保障服务。搬迁群众原迁出地的各项受益保持不变,同时还能享受到迁入地正常的各项权益,实现均等化的“同村待遇”和“同点待遇”。

落实政务服务。依托所在村居成立党小组和管理小组,为搬迁群众提供招聘培训、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家政、社保、户籍、金融、不动产登记等服务。

落实关爱服务。实行关爱基金制度,积极筹措关爱资金,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弱势搬迁群体就医、子女就学、部分公共设施维修维护等进行补贴,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

官庄镇黄壤坪集中安置点。瞿宏红 摄

“搬过来后,条件比山里强多了,进城坐公交车几分钟,读书看病不用走很远山路,政府每月给我们补贴10度电及4吨水,自家种的菜吃不完还可以卖钱......”在政府帮助下开了家卤菜馆的舒秀平说,搬迁是从“泥窝”挪到“金窝”。

从就学、就医,到交通、物业,从购物、权益保障,到政务服务、关爱服务,甚至连喜欢种菜的需求也有“微菜园”服务予以保障,如此贴心,如此便利,搬自然比不搬更好,踏实的归属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02

产业成为就业安心的保障

沅陵县官庄镇集镇集中安置点的“扶贫车间”。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从何来?从就业上来,从产业上来。

对于易地搬迁的村民而言,有了工作,赚到了钱,有了收获,进而有了获得感,心里才不会慌,幸福感才会上升。

为了增进村民们的获得感,沅陵县往细处做,向深处推,制定出台了就业增收“十条”措施,开辟了“七种”就业渠道,实现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

比如,通过积极对接长沙、广州、杭州、东莞等劳务协作平台,委托专门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等,让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通过充分利用乡村集体用房、闲置学校等场所,整合扶贫专项资金、政策性金融资金,创办扶贫车间,帮助搬迁户就近就业;通过对接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种养基地等本地园区用工需求,引导搬迁户就近就业;通过统筹开发保洁护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交通劝导、社区物业等扶贫特岗和公益性岗位,让搬迁户实现就业。

沅陵县明溪口巾帼车间。

再比如,通过各类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倾斜,鼓励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充分挖掘城区学校、医院、超市、酒店、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用工需求,促使搬迁群众在附近城镇就业;鼓励有就业意愿的留守老人、妇女在周边乡村做小工、打零工,通过在农业产业园区、建筑工地及乡镇建房等季节性务工实现增收。

本地就业岗位从哪里来?从本地产业上来。因此,引进和鼓励发展本地产业,是创造本地就业岗位的根本,也是吸纳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为此,沅陵县立足安置点自身条件和安置户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项目和经营合作模式,集中安置区因地制宜创办产业园区基地,分散安置户参与当地产业合作社,做到户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覆盖。

大力实施“一区一产业”, 将产业项目发展融入社区建设规划之中,建立“党组织+管委会+合作社”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优质产业与安置社区深度融合,助力群众增收。

全县建立专业合作社733家,建立了山林田土资源租赁、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参与劳务用工收入、电商合作消费扶贫、金融互助产业分红、农家乐协会旅游合作等六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所有搬迁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这些举措,让沅陵县做到了“县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收入项目”,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018元增加到2019年9209元,增长456.34%,年均增幅33.99%。

03

此心安处是吾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而且,越高的需求层次,对精神生活丰富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

沅陵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注重想尽办法让贫困群众钱包鼓起来、家里富起来的同时,也将精力重点投向了另一项似乎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精神。

“有动力,生活安心”是“四有四安”的一大核心。动力何来?来自对“扶志”的关注。心安在何处?安在对未来的“自我实现需求”之上,安在让贫困不再卷土重来的志气、智力和富有的精神。

鳞次栉比、布局合理的建筑群。

为了焕发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沅陵县大力推进“四育”专项活动,让脱贫致富由“要我干”真正变成“我要干”的主动创造。

评比表彰激励“育风貌”。以户为单位开展环境卫生、励志脱贫、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评比表彰活动,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

教育培训启发“育动力”。在安置区建设感恩文化长廊,引导搬迁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感恩教育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靠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创先争优自励“育先进”。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身边好人”等创先争优活动,激励搬迁户争当先进,励志脱贫,励志文明进步。

落实文化帮扶“育氛围”。通过完善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娱乐广场、篮球场、图书室、文体室、老年活动室、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为脱贫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该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观潮君,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改变搬迁村民的精神面貌。物质脱贫是基础,精神脱贫是保障,群众思想观念改变了,内生动力就会进一步被激发,奔小康的信心才会大大提升。

“到了城里,自己能上班拿工资,老公还能做生意,感觉干劲更足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同样一双手,别人能成为‘勤劳致富模范户’,我也能!”“社区干部会经常鼓励我,帮我想办法、找出路,不活出个样来,都对不住他们。”在沅陵,搬迁户和观潮君谈到搬迁后的打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高昂斗志溢于言表。

“易”得日月换新天。在安置点,现代化建筑群错落有致、楼宇间道路宽阔整洁、扶贫车间内紧张有序、夕阳下的广场充溢着欢声笑语……“走下山去、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贫困群众曾经发自大山深处的心声,正在辰州大地变成触摸可感的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该县共4534户17047人搬出新天地、迈向新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沅陵易地扶贫搬迁“四有四安”经验,对标的正是“共同富裕”,指向的正是“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登上央视,成为典型,正得其宜。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王石磊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7/19/76823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