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村向上·安化①|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通溪村“粉丝经济”活了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丽 刘刚贵 姚强 编辑:张俊 2020-07-13 16:14:5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年来,益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回看益阳精准扶贫之路,各地镇镇有声,村村向上!靠的就是益阳各级干部群众的坚守与努力!决战决胜之年,红网益阳站联合各区县市融媒体中心、分站推出《决胜2020 看益阳山乡巨变》系列报道,讲述益阳脱贫故事。此为《决胜2020 喜看安化新变化》篇章内容。

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jpg

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丽 安化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亦菲 通讯员 刘刚贵 姚强 益阳报

山林清泉环绕的村庄里,路边花坛中草木繁茂,竹篱笆将杂草围得齐整,些许格桑花挣扎着出了缝隙,风一吹影影绰绰。临街的房屋墙面上,鸡鸣犬吠的村居图、高山流水醉美山乡图、村民忙碌制作红薯粉丝图,惟妙惟肖。

六月的热浪里,踏进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却使人顿觉清爽。

村民收割红薯的场景涂鸦。.jpg

村民收割红薯的场景涂鸦。

“我们将村容村貌、村规民约,以及村里的特色产业——红薯粉,都涂鸦在墙面上,让大家一进村就能对这里有初步了解。益阳市农业农村局驻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爽蟾,笑着说起了村里的“粉丝经济”,“红薯粉是村里最具特色的产业,这里历来有制作红薯粉的传统。”

通溪村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农业种植和生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因着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泉水甘洌等特质,村民一直以来便有种植红薯,制作红薯粉的传统。现今,“通溪红薯粉”更是远近闻名。

益阳市委副书记黎石秋在通溪村调研。.jpg

益阳市委副书记黎石秋(左一)在通溪村调研。

2018年,由益阳市委副书记黎石秋挂帅,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益阳广播电视大学、省农村信用联社益阳办事处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通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我们早前就做了考察,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很多,长期居住的‘38’‘61’‘99’人员占据多数。但这边适合红薯种植,并且红薯粉制作工艺成熟。”刘爽蟾介绍说。

在经过前期的市场调查、实地考察、外出学习,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区位条件、传统产业、技术保障等因素之后,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详细商议,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将红薯粉产业作为村里的重点产业发展。

通溪红薯粉丝。.jpg

通溪红薯粉丝。

产业发展有了方向,大家开始找寻技术骨干。几经辗转,工作队找到了有十年红薯粉制作经验的姚金元。他家中三代制作红薯粉,但其自家作坊生意不错,担心不能两边兼顾,一时间不愿意接下重任。

“我怕没有精力两边都做好。”姚金元笑着说,“后来,工作队和我反复沟通,我也想通了,打消了顾虑。有了展示自己手艺的平台,能把技术发扬光大,也能够帮助贫困户脱贫,为地方做贡献,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姚金元说道,并将自身技艺倾囊相授。

工作人员正在晾晒红薯粉丝。.jpg

工作人员正在晾晒红薯粉。

2018年,通溪村带着黎石秋“品质要做好,产业要做大做强,贫困户、普通群众、村集体都要获益”的要求,采用“村集体+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股份制模式,正式成立安化县通溪村红薯专业合作社。

通溪村的粉丝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而成,耗时耗力。为提高效率,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多次组织村民前往衡阳祁东、娄底双峰等地学习,将制作流程逐渐机械化。为确保品质,最终采用7分人工,3分机械做产品。

村民笑着清点工资。.jpg

村民笑着清点分红。

“我们要确保产品质量,有些重要流程必须人工。从红薯到淀粉加工,就运用了6道过滤工序。淀粉精度高,做出来的粉丝韧性高、色泽明亮、软糯爽口,口感更加细腻。”姚金元侃侃而谈粉丝制作技艺。

在多方努力下,合作社不负众望,流转土地150亩建立红薯种植基地,发展成了集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体,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地,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红薯种植户和114户44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红薯种植户将新出的红薯送至合作社。1.jpg

红薯种植户将新出的红薯送至合作社。

“我们的粉丝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质量有保障,我也有信心打造通溪红薯粉品牌,让它走向更大的市场。”通溪村村委主任、红薯粉丝合作社理事长姚善堂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满怀信心。

禁塑行动开展后,村里为村民发放瓷杯。.jpg

禁塑行动开展后,村里为村民发放瓷杯。

“下一步,我们将提质升级,充分利用原材料,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让产品更加精细化、品种多样化,更加适应消费者和市场需求。” 红薯粉的发展稳步向好,刘爽蟾心中的规划也更加明朗起来。

正在兴建的文化广场。.jpg

正在兴建的文化广场。

如今的通溪村日渐亮化、绿化、美化、序化。村内,“禁塑”行动有序进行,家家户户一次性产品少了,举止文明了;开展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后,河道干净了,河水清澈了;正在有条不紊兴建的文化广场,不久后即可亮相,也将让村民生活更加丰富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丽 刘刚贵 姚强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7/23/77786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