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 | 小康生活写在百姓的笑容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编辑:陈加宁 2020-07-30 14:36:40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日前,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在湖南进行了一线调研,从湘西的十八洞村到湘粤赣交界的郴州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行程约700公里, 在广袤的湖湘大地捕捉老百姓小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中华民族为解决温饱问题、为实现小康生活,已经奋斗了上千年。如今,美好的愿景在很多地区已经变成现实。

日前,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在湖南进行了一线调研,从湘西的十八洞村到湘粤赣交界的郴州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行程约700公里, 在广袤的湖湘大地捕捉老百姓小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在精准扶贫思想发源地十八洞村,过去的泥巴地换成了青石板、沥青路,黄桃、猕猴桃基地建起来,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的十八洞村,“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在湖南韶山的韶山村,浓浓的志愿服务氛围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在这里,村民有什么微心愿,都可以通过“点单”的方式提出来,很快就有爱心人士接单。

在湖南隆回县小沙江镇的金银花田里,百姓告诉我们,金银花让花农户均增收1万余元,金银花已经成为他们的“致富花”和“幸福花”。

一路采访,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是小康生活,可以说,小康生活写在孕育希望的金银花田里、辣椒大棚里,写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里,写在志愿者的汗水和村民的笑容里。而这样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返乡创业的好政策,离不开每一个勤劳百姓辛勤的努力和耕耘。

采访的最后一站,在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个“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这个故事是这样的:1934年11月初,红军过境汝城,在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3名女红军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如今,当地已经建起一座“半条被子”纪念馆,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而徐解秀老人的曾孙不仅成为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也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正带领村民昂首阔步走在小康之路上。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的亲密情感,也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一路采访,我们也在思考,为何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绘就砥砺奋进的历史画卷,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那是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正因为此,全国人民才能攻坚克难、勠力同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也为实现中国梦想注入了信心和底气。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编辑:陈加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