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现代与传统交融——记一场特殊的助残公益研学之旅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朱丽萍 编辑:杨雁霞 2020-08-09 14:41:23
时刻新闻
—分享—

_DSC9512_副本.jpg

在桃花源秦谷景区,讲解员带学员了解日晷。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朱丽萍 桃花源报道

学习,在于书本,在于课堂,更在于天地间。

古往今来,人们读书,在课堂,也在天地间。

为了在“天地间”,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艰苦而又充盈的“游学”,时至今日,已演变成“研学”。

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游学”二字。先秦时期,孔子周游列国14年,开中国游学风气之先。秦之后,司马迁从长安出武关,经南阳,在南郡渡江,抵长沙,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盛世大唐,李白动辄“仰天大笑出门去”。诗圣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代余秋雨,凭借山水风物写出寻求文化灵魂的《文化苦旅》。

可以说,他们的“游”即是“学”,天地之间,只是课堂、书院的延伸;所遇之人、物、事,都是赋予他们学识与智慧的独特老师。

在交通条件大幅改善的今天,人们少了双脚丈量大地的苦旅,少了车辚马萧的匆忙,多了千里之行转瞬即至的零距离。这样的旅途,少了乐趣,少了增长知识的际遇,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只能困坐于课堂,踟蹰于书本间。毕竟,没有旅途,还有终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日,由湖南省残联主办的湖南首期助残公益研学夏令营(常德站)活动顺利举行。活动以“集爱三湘·星火计划”为主题, 旨在宣传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弘扬扶残助残传统美德,培育新一代志愿助残意识,引发了学员的广泛共鸣。

_DSC9578_副本.jpg

研学途中,学员和“秦人”学跳竹兜舞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活动当天,来自全省不同中学的40名中学生一边朗诵着《桃花源记》,一边徒步来到桃花源景区,游览两山一湖,感受陶公笔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诗意境界。

在桃川书院,学员统一着装,肃整衣冠,拱手于胸前,双手依次过头,过眉,过胸,过膝,完成拜孔礼。随后,又以朱砂启智、击鼓“鸣”志,诵读国学经典。桃川学院始建于唐朝,清乾隆十八年由桃源知县主持整修,主馆经常举办启蒙礼、成人礼、拜师礼、诗歌会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4.jpg

在桃川书院,国学老师为每位学员点朱砂启智。

2222.jpg

学员认真学习国学知识。

在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学员参观了解传统手工艺品,观赏由70多位最精湛的桃源工木雕匠历时3数年打造的文化精品——巨型根雕“桃花源”,感受工匠精神。

“桃川书院举办的活动特别庄重,让人感觉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来自长沙市长郡月亮岛中学的刘晞恩来到课文《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异常兴奋。

活动现场,记者深切地感知到研学的必要性。在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学生们对巨型根雕“桃花源”不停发问,好奇心让他们收获了诸多关于根雕的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据了解,该根雕是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为全世界最大的柳木根雕,取材于桃花源一棵1600多年岩柳根,由70多位工木雕匠耗费1000多个日夜打造完成。

6.jpg

在桃源工艺术博物馆,学员观赏巨型根雕“桃花源”,感受工匠精神。

“日晷是太阳的影子,古人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来计时。”在秦谷景区,讲解员带学员了解日晷、观看祭祀表演、酿酒工艺,体验打糍粑、制糖、榨油及各类非遗传承工艺。

这些,课本上可以学到,但通过研学,却可以学得深刻。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知识突如其来地撞击学生的心灵,这是走出从“学校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拓展教育边界的一种教育成果。

_DSC9855_副本.jpg

学员亲自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桃绣。

_DSC9781_副本.jpg

将糯米饭盛出,倒入特制的石槽,学员抡着特制木槌,体验打糍粑。

“研学”,是一条由古至今的教育传承之线,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应时之变。

此次研学结束,学员周俊辰在日记里写下:第一次走进桃花源,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残疾人群体,被他们身上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震撼,即使身处绝境,只要心存信念,绝境中亦能冲出一条路来。 或许我们都一样,都曾在黑暗中踽踽独行,迷茫而彷徨,但我们,总会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_DSC9838_副本.jpg

研学结束,学员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米糕。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朱丽萍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8/09/81100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