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印记·海报| 衡南谭子山杨湖村:笑出强大,主宰幸福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全 咏 木兰 朝辉 编辑:王敏 2020-08-15 09:54:42
时刻新闻
—分享—

封面.png

编者按:衡南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日子富裕了,幸福生活也要晒一晒。智慧衡南推出“笑脸2020”系列海报,我们走进15个扶贫记录村,拍摄最朴实老百姓的开怀瞬间。这一组组照片,也记录了一个个激励人心的脱贫故事,灿烂的笑脸,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01_副本.jpg

种水稻,放鱼塘,养鸡鸭,建蜂场,耕耘是谢先发对生活的态度。谢先发年近古稀,本该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他一边承担着失去独子的悲痛,一边扛起了抚养孙子的责任。生活的变故并不会打垮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谢先发筹措资金,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促使自己脱贫致富。现在谢先发年收入30000,农产品口碑极好、供不应求,说起过去,谢先发微微一笑,坦然回应了生活的所有苦难。

02_副本.jpg

罗柏林夫妻今年刚满70岁,儿子罗小伟患有严重抑郁症,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自2014年进入贫困户系统后,老两口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公益性扶贫岗位,还在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自建养殖场。罗柏林每天在果林里剪枝、除草、浇花、蔬果,他说,动手是我脱贫的诚心。目前,罗柏林家每年可以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4000元左右,公益性岗位工资2000元,养殖业年收入预计突破50000元。一边挣钱一边又可以照顾家里,常年在家的儿子也在学着自食其力,这位古稀老爸实力演绎,自食其力乃是治病良药。

03_副本.jpg

谢培翠的丈夫因腰椎受伤丧失了大部分劳动力,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她养鸡,但鸡场规模小,缺技术,难盈利,每年入不敷出。为了把日子过好,她找到村干部袒露心声。村支两委得知他的情况后,争取资金为他盖鸡舍、买鸡苗、修马路,因地制宜扩大规模,多措并举改善经济。现如今,谢培翠住上了二层精装小楼,一双儿女工作稳定,鸡场每年出栏数达8000多只,年收入3万多元。“下一阶段我还想多养一点,现在经验比开始足一些了,争取提高点产量和收入。”谢培翠信心满满。

04_副本.jpg

谢树孝的儿子因严重车祸失去行动能力,妻子不辞而别,家里留下一子一女需要照顾。由于谢树孝家贫困程度深,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商议按照程序为他办理低保,增加分红倾斜力度。他家乌鸡和乌鸡蛋苦愁销路,原帮扶责任人便对他家所有乌鸡和乌鸡蛋进行包销,今年,谢树孝又获得光伏发电的公益性岗位,现收入稳定,预计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05_副本.jpg

韦水莲的丈夫邓厚星曾被列为残疾贫困户,扶贫前家中一贫如洗,因为好赌一直没有成家,后经人介绍认识韦水莲。韦水莲勤劳务实,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对于丈夫好赌陋习也时常劝诫,真心相待。久而久之,邓厚星一改从前,心思也慢慢放在家庭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小两口建了炼油坊,开了小商铺,修整了房屋,购置了汽车,现如今已是村里的脱贫典型,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了!

06_副本.jpg

日子要红火才能细水长流,周红水对生活的态度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有着一种长远美好的意义。儿子去世,媳妇改嫁,家里只剩下他和孙女这一老一小,自己苦点倒也没什么,只是孙女吃饭念书样样都要开销。周红水不愿让小孙女将就,便找到扶贫工作队诉说难处。扶贫工作队得知他的困难,筹措资金为他搭建鸡舍,发动爱心人士为他孙女捐助学费。后来,他通过自己努力发展养殖业,不仅成功脱贫,孙女的衣食住行也都有了基本保障,她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上学的快乐,感受知识的力量。

07_副本.jpg

谢春汗两兄弟曾在外做苦工,但由于身材瘦小等原因收入微薄,后兄弟二人回乡发展养殖业,不仅家庭面貌渐渐改变,兄弟二人还都成了家。刚回来那一年,谢春汗的哥哥在屋前屋后分别养了十余头生猪和一百多只鸡鸭,由于没有养殖经验且缺乏销路,眼看第一年投入就要打水漂。后来,改善的养殖设施和积累的养殖经验使得谢家信心倍增,可一场禽流感的爆发,又让原本谈好的订单没了着落。这场灾难后,谢家在扶贫工作队的介绍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从自负盈亏到订单生产,风险系数大大降低,即使是在今年疫情期间,他家收入状况依然能够保障。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全 咏 木兰 朝辉

编辑:王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8/15/81757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