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端扶贫路(5)江源村:瑶山药香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 2020-08-19 11:12:17
时刻新闻
—分享—

发展脱贫产业,找准特色、定好位是关键。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地处湘江源头,良好的生态是当地的“金字招牌”。在村支书赵雪旺的带领下,乡亲们告别了过去“坐在金山上哭穷”的日子,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一同念起“药王经”,打好了一手脱贫致富的特色牌。

江源村,因紧邻湘江源头而得名。近年来,村里陆陆续续尝试了玉米、养殖等几个产业,都不太成功。在外创业十多年的赵雪旺,2017年带着攒下的一百多万积蓄回了村,乡亲们推选他担任村支书,希望这位“能人”能带领大家致富。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走的时候全村第一栋小别墅型的房子是我第一个盖起来的。后来我回来的时候,还是我那一栋。

下决心让乡亲们富起来的赵雪旺,四处为村里发展筹集资金,甚至把自己在外经营多年的公司卖了。

赵雪旺母亲 赵庚凤:我气死了,我晚上睡不着,我说你都已经50岁了,我说你全部投空了,你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是不是?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我儿子两年没跟我联系过,因为我要回来,他不允许我回来。

尽管母亲责怪、儿子反对,赵雪旺还是一门心思扎进了村里的扶贫产业中。他多方联络做生意时结交的朋友,希望能为村里引进一个见效快的产业。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云南很多朋友种魔芋发财,但是他投资不大,一亩魔芋大概投资6000块钱,回报是2万到3万,这个来得快,2年。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你看这一大片以前全部是种的魔芋,大概有50多亩,现在看到这个凄凉的景象,感到很失败咯。

由于没考虑当地种植条件和气候环境,这片投了近百万元的魔芋试验田,不到一年,就因为遭遇病害而打了水漂。这次失败后,赵雪旺的母亲反对得更强烈了。

赵雪旺母亲 赵庚凤:我是担心,加上他的儿子也反对,他也说,爸爸我看见你100万的“成绩”了,你还搞这个,越搞越穷,他说,你再搞下去,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了。

家人的坚决反对,没能动摇赵雪旺的决心。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他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发展产业不能急功近利,拍脑袋上马,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反正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一定会做好,自己坚持,还有自己有冲劲,走对了路,我有信心走到光明的一天。

江源村耕地少,温度低。赵雪旺想起了妈妈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山里只有两样东西长得最好,一是杉木,二是林荫下的中药材。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我妈他们,还有懂一些瑶医的,都说这个东西好,你可以种,如果种成这个东西那肯定好。

现在的“江源道地药业种植合作社”里,赵雪旺先后种植了重楼、白芨、黄精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药材100多亩。特别是这种又名“七叶一枝花”的重楼,被称为瑶乡“神药”。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我们农村被蛇咬到,还有生疮,胃不舒服都要这个药。反正现在中药材感觉到直接有效用的。

看似杂草丛生的药材基地,其实是在模拟原生态的生长环境,以保证药效。管理员赵福生,今年48岁。出去打工见过世面的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一开始对在家门口种药不看好。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村民 赵福生(贫困户):反正没人搞过,没人成功过,所以说也不是很相信。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你叫老百姓投现金,跟你一起冒风险,他们肯定是不干的。现在我的方式是,他投资,我保底。

赵雪旺发动贫困户来合作社上班,每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通过资金或者土地入股还有分红。这下,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参与者越来越多,赵雪旺还收到一笔最意外的“投资”。

赵雪旺母亲 赵庚凤:帮他坚持搞下去,我相信有一天会成功。18,000块钱拿给他,我说你干下去,我虽然是老了帮不了你,我说我们全家支持你搞下去。

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江源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赵雪旺计划在村里这片原生态的瑶寨里打造“药王谷”,把瑶族文化和中药材产业相融合。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第一方面是要传承我们瑶文化,第二方面也促进我们以文化跟产业相结合。

公路盘山而上,江源村一天天在变美。路边小店生意好起来了,新的砖房盖起来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村民 凤秀英:以前是木板房,现在都是砖房子,现在好,年年都好。

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党支部书记 赵雪旺:把所有的产业,所有的文化以这条路作为重要的区域把它发展下去,把外面的人引进来,要把我们这里好东西展示出去。

本台短评《找准特色很重要》: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的奥妙,藏在“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当中。赵雪旺在经历了盲目种魔芋的失败后,听取了母亲和村里老人的建议,为大瑶山发展找准了中药种植产业,打开了致富之门。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有异,要找准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就需要根据乡村实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避免发展产业一哄而上、一拍而散,才能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精准定位,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真心、细心、耐心和决心。

来源:红网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8/19/81917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