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张兴平一个人养了近70只羊。
过去破旧的老房子已经拆除重建。
张兴平养殖的黑山羊不但增肉快、毛色好,而且很少生病。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李卓阳 桃源报道
“如果她还在,现在日子多好过啊。”在桃源县理公港镇陈家村的大山里放羊的时候,张兴平时不时会想起11年前去世的发妻。
2009年,41岁的朱桃云因患白血病、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撒手人寰,一贫如洗的家里留下的除了丈夫张兴平和刚满十八岁的儿子张机武,还有治病欠下的近十万元外债。
陈家界村位于桃源县偏远山区,属于喀斯特地貌,不仅山高林密、云雾缭绕,耕地面积尤其稀少。十万元在当地村民眼中不啻天文数字,对从小因事故失去左臂、被认定为肢体三级残疾的张兴平来说,更是一笔让他感到窒息的负担。
看到正抱着母亲遗体痛哭的儿子,从小学会面对生活挫折和坎坷不低头的张兴平决定依靠努力,改变父子的命运。
“机武,你妈现在走了,但她还在天上看着我们……你妈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她做梦都盼着你有出息。”办完妻子的后事,张兴平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出了心里的话:“虽然咱家穷,给你妈治病耽误了你读书,但爸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今年你也18岁了,是大男人了。你这就收拾收拾,明天爸送你到车站,去广东打工吧!”
第二天,懂事的儿子便启程南下。
送别儿子后,回到位于陈家界村五组那仅剩的三间小平房,张兴平望着空荡荡的家里,回顾起夫妇二十年相濡以沫的日子,不禁悲从中来。
张兴平年轻时,由于陈家界村地处偏僻,不少与他同龄的村民因贫困无法解决婚姻大事,而身体残疾的张兴平却因为勤劳能够娶妻生子。婚后,夫妻二人一起走出大山打过零工,回来后曾养过羊、喂过鸡。
“想到这里,我决心一个人在家养点羊,趁着身板硬朗,慢慢还债,慢慢脱贫,慢慢把家重新撑起来。”张兴平说,陈家界村虽是大山区,但天然植被丰茂、溪水清冽、没有污染,是桃源西部黑山羊的优质产地。
方向选好,决心下定,张兴平说干就干。
正当邻居和村干部为张兴平可能一蹶不振而担心时,短短几天里,他已经赶着30多只黑山羊幼崽出现在大家面前,从此成了赶“大队伍”上山的“羊司令”。
“兴平不容易啊,平时村里每户养两三只羊,他一开始就养30多只,每天光放羊就非常辛苦,何况他还是残疾人。”看到在山里拖着独臂放羊的张兴平,乡亲们同情不已。
黑山羊养殖确实不像外行人想得那样简单。张兴平记得养殖头几年,自己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凭借加倍的汗水和特别的细致,他的羊群数量渐渐从30只变成了40只、50只。
乡亲们对张兴平投去的目光也渐渐产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同情,变成了惊叹和敬佩。
然而,张兴平知道,按照自己的速度,要想还清欠债,让自己和儿子过上好日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湖南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求,逐年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张兴平在大山深处的脱贫路也随之加速。
2014年,张兴平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桃源县城投公司派出干部对张兴平家进行结对帮扶。同年,张兴平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过去的老旧平房被拆除重建,他顺利搬进新家。
同样是这一年,经过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和对口帮扶,张兴平与儿子张机武的年人均收入达到5823元,顺利完成收入脱贫。
在村支两委和后盾单位的支持下,张兴平的黑山羊养殖数进一步扩大,最多时达到了67只。
“一个正常男劳动力尚且承受不了养殖近70只黑山羊的强度,他一个残疾人,竟然能做到。”在乡亲们心里,张兴平一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最勤劳的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养殖的黑山羊,不但增肉快、毛色好,而且很少生病。
在张兴平带动下,越来越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养殖黑山羊增收。
每当年轻人问:“兴平叔,为啥你的羊养得这么好,都不得病呢?”
张兴平咧嘴一笑:“也没什么诀窍,吃得苦、耐得烦就行。多换几个地方吃草,多看每只羊的喂法对不对路就可以啦。”
几年下来,村里的养羊户都向他学习养殖经验。在村干部帮助下,张兴平归纳总结了四条经验传授给大家:一是能吃苦耐劳,养殖时间上大量付出;二是专注细致,及时抗病防疫;三是给羊夜里喝点盐水,起到排毒功效;四是积极向镇派技术员学习知识,应用现代技术来搞养殖。
2019年张兴平依靠养殖收入,全部还清了为妻治病产生的债务。这一年,陈家界村五组实现自来水全部供水入户,为张兴平的生活和养殖带来了便利。
今年8月,理公港镇陈家界村五组,通组入户1.5公里水泥路建设完工,为全村养殖的黑山羊销售提供了帮助。据测算,今年张兴平家的年人均收入预计为20538元。
“如今有好政策,只要不偷懒不放弃,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张兴平说。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李卓阳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