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塘村就业扶贫车间暨合作社揭牌仪式现场。
红网时刻永州9月18日讯(记者 成文杰)9月18日上午,永州市新田县骥村镇黄公塘村举行就业扶贫车间暨合作社揭牌仪式。通过扶贫车间加工红薯粉、红薯干等产品,走“村社合一”发展路子,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黄公塘村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永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三立(左)、新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群联(右)共同揭牌。
长沙海囤生活总经理欧阳可(右)与黄公塘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扶贫车间厂长韩统军(左)签署供销合同。
揭牌仪式上,长沙海囤生活总经理欧阳可与黄公塘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扶贫车间厂长韩统军签署供销合同。当天上午,扶贫车间的农家红薯粉在网络平台上架一小时售出3035份,首战告捷。
黄公塘村由原黄公塘、杨家、小岭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801户3269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653人。全村共有耕地1500余亩,山林15000余亩,人多、田少、缺水是这个村的现状。2018年,永州市委宣传部开始驻村帮扶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注重产业扶贫,带领村民探索出集体经济发展的“高速路”。
一应俱全的村民活动广场。
就业扶贫车间。
文明兴村 转变思想促进勤劳致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2018年初,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在充分调研后,明确了以创建全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为抓手,走文明兴村之路。摒弃陋习,倡导禁燃、精简红白喜事、出台村规民约,开展“十星文明户”“好邻里”“好媳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以好的风气凝心聚力,引导村民转变思想。
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针对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驻村工作队以身作则,吃住在村;村支两委能者上、庸者下。村支两委带领广大党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切实规范主题党日活动,以“党员讲堂”的形式,鼓励党员“看昨天、讲今天、想明天”,围绕“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产业如何发展”等话题,说你、说我、说他,谈感想、谈问题、谈责任、谈行动,逐渐构筑起基础牢固、战斗力强的组织堡垒。
潜移默化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现,合村不合心、不合力的情况得到彻底转变。党员黄中平父亲70大寿时,自觉从简,只邀请至亲好友在家小聚;党员黄状元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村民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习惯穷”“等靠要”思想没了,对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政策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发展产业勤劳脱贫、努力致富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扶贫车间生产的农家红薯粉。
产业兴村 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
产业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脱贫。面对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自种作物难销、村民发展经济愿望强烈等实际,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赴兄弟县区和外市考察学习,拓宽视野,汲取借鉴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积极谋划产业兴村之路。
结合村情民意,着眼长远,黄公塘村发起成立新田县夫人山富硒农产品深加工专业合作社,按照“带着村民干、帮助村民销、实现村民富”的总体思路,走“村社合一”路子,积极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等自然禀赋特点,按照“宜种则种、连片打造”的原则,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水稻60余亩、红皮萝卜20余亩、玉竹30余亩,轮种烤烟、红薯400余亩,创办扶贫车间,建红薯加工厂,不断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功能。
合作社对外订单销售加工农作物成品,对内订单收购农户自种产品,主要从事红薯粉、红薯干等成品加工。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之外,扶贫车间还安排近9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他们既是农户、也是工人,年收入稳增5000元以上。2020年,黄公塘村集体经济年产值预计超过300万元,全年纯收入40万元左右,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铸就一条产业旺、村民富、乡村美的快速致富路。
扶贫车间包装室。
倾注心血 早已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这是我们镇第一家农产品食品加工车间,规模较大、操作规范、安全有保障。”揭牌仪式后,正在参观扶贫车间的骥村镇党委书记蒋洪军介绍。
扶贫产业初具规模,驻村工作队功不可没,特别是队长周秋平的付出。“有思想、有热情,特别是对老百姓有感情。”新田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罗成文说。三年来,周秋平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黄公塘村的发展上,早已是众人皆知的“老周”,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刚驻村时,70多岁的村民范柏树动手术花费1万多元,却因不懂政策,错过了申请大病救助的期限。周秋平多次上门走访,讲政策、说道理,并主动帮助衔接相关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范柏树申请临时救助,及时缓解其困难。2018年,因采购商只收购大小适中的鲜红薯,剩下30多万斤小个红薯卖不掉,周秋平便寻思制作红薯粉销售,请回村里做红薯粉的能手,一边多方寻找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一边制成红薯淀粉先储存起来。为解决场地的问题,周秋平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主导合作社收购了废旧烤烟房,改造成高标准的扶贫车间。
2020年春节前,周秋平多次带着红薯粉走访客商,寻求合作。通程电子、海囤生活的负责人获悉情况后,亲自来到扶贫车间考察,在经过市场调研后,与黄公塘村签订了包销合同。“从源头种植到产业加工,产品值得依赖。周队长的扶贫精神更值得钦佩。”海囤生活总经理欧阳可说。
扶贫车间风干室。
多方助力 留下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削皮、清洗、切片、烘干、包装,一大早,扶贫车间就忙碌起来。中果可以作为鲜果销售,小果加工成红薯粉,大果加工成红薯片和红薯干,减少损耗,地里的收成一点都不会浪费。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更多收入,还收购村民们种植的红薯、请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为村民创造了更大效益。
“在家门口一年下来,毫不担忧地挣得1万多元,那自是心满意足、笑逐颜开,又何乐而不为呢。”揭牌仪式上,贫困户代表邓光付作了发言,“有党的关心关爱和扶持,脱贫致富路上,我们将迎着阳光,勇敢地奔向幸福的未来。”
黄公塘村还发掘当地“李氏夫人”这一人文底蕴,讲好“外命妇”的故事,严把红薯粉条、红薯干特色产品的生产关和质量关,注册“外命妇”产品商标,高档次设计Logo,高档次制作成品包装袋,消费者对“外命妇”品牌的认识和认可度大大提升。黄公塘村的农产品正向特色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这份扶贫产业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离不开帮扶单位、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管我们工作队在不在村里,这份产业都会继续发展下去,造福黄公塘村。”周秋平说。
三年来,黄公塘村焕然一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效益提升,由典型的组织软弱涣散贫困村成功跻身省文明村行列,在实现高质量脱贫出列目标的基础上,现正向着全国文明村迈进。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文杰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