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熊声贵接受红网时刻记者专访。
熊声贵作品《群虾》瓷瓶。
红网时刻记者 蔡娟 摄影 朱丽萍 株洲醴陵报道
一阵秋雨一阵凉。入秋渐深,地处湘赣门户的湖南醴陵,小雨淅沥,落英缤纷,室外平添了几分寒意。而醴陵市福田医养中心的房间里,则一片暖意融融。
晌午时分,已是81岁高龄、鹤发苍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熊声贵,安详地坐在轮椅上看着电视。陪伴在一旁是他的儿子熊晖,同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是父亲每天必看的陶瓷频道。做了一辈子陶瓷,虽然身体原因画不了瓷,但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陶瓷。”熊晖说道。
从瓷工之子到一代宗师,釉下五彩自成一派
目前,熊声贵的作品《群虾》已入围“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网络点亮环节。当记者告知这一消息时,已是第三次中风、康复治疗中的熊声贵微微点头,表示愿意和记者聊聊他的创作往事。
虽然中风让他口齿含混,但一提起从事和热爱一生的陶瓷,熊声贵的眼里就开始闪烁出光彩,思维也变得连贯起来。“年轻的时候,我们陶研所的同事们都很好学,大家每天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搞好创作。大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有时候一个人,或者结伴坐火车去长沙学习参观,经常去长沙博物馆看古陶瓷。那时候,从醴陵到长沙,每天只有一趟火车,是从南昌开往长沙的,要坐一个下午才能到。每次参观回来,我就马上写生、琢磨,并试着画到瓷器上。”熊声贵乐滋滋地回忆道。而当记者提及《群虾》的创作细节时,他则轻轻摇着头说:“作品的事记不太清楚了,你去熊窑看看吧,问问熊晖和熊云。”
熊声贵退休后仍坚持陶瓷创作。资料图
1939年,熊声贵出生在醴陵瓷业的云集之地——姜湾。师从王步、胡献雅、施于人等。1959年毕业后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从事釉下五彩陶瓷艺术60余年,曾是毛主席生活用瓷和周恩来总理出访用瓷的主要设计者和制作者,获奖无数,为醴陵陶瓷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声贵的作品造型严谨,尤其擅长花鸟草虫,结构精确而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他不仅把醴陵釉下五彩汾水技法做到极致,更自创了多种装饰表现技法,比如开创“釉下堆白综合装饰”“色釉与釉下综合装饰”等多种技法,丰富并完善了釉下五彩艺术的表现技法,自成一派,被誉为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艺术一代宗师。
熊声贵作品《竹》。
“父亲一生的创作题材很丰富,虾是他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几十年来,他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法来表现虾,他对技艺的探索和创新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件《群虾》收口瓶,是父亲在技法上的开拓性之作,曾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站在醴陵熊窑艺术馆的橱窗前,熊声贵之女熊云介绍了眼前的这件《群虾》瓷瓶作品,娓娓讲述了父亲的创作生涯。
“在我的印象中,早期创作,父亲用墨彩、青花、釉里红等表现过虾这个题材。成熟时期,他又用新创的釉下高温堆白综合性技法来表现虾,于是就有了《群虾》。这件作品采用堆雕的手法,让画面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每一只虾都栩栩如生,色釉从上而下有流动感,非常有意境。这是一件集堆白、色釉和釉下五彩等多种技法于一身、一次烧成的精品。《群虾》的风格与其他醴陵釉下五彩作品相比,是极为与众不同的。”熊云说道。
熊声贵作品《苦中有乐》。
“鱼虾自舞。但一舸芦花,数声霜笛,鸥鹭自来去。”记者仔细端详《群虾》,南宋柴望《摸鱼儿》这首词的意境跃然眼前,虾壳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还有水的清凉。不难看出,熊声贵的《群虾》深得中国国画之精髓,笔墨精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灵动活泼。
徜徉于醴陵熊窑艺术馆,除了能近距离一睹《群虾》的真容,还能领略《竹》《苦中有乐》《葡萄秋色》《秋泉》等百余件熊声贵及其子熊晖的釉下五彩珍品,让人流连忘返。
熊声贵作品《鹌鹑薄胎碗》。
从陶瓷世家到父子双雄,釉下五彩推陈出新
熊声贵的家庭,被誉为陶瓷世家是毫不夸张的。他的父亲熊家洪,新中国成立前在醴陵从事陶瓷印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瓷工合作社,后到瓷厂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技术精湛的老技师。熊声贵的夫人郭惠秋曾在瓷厂工作。熊声贵有三个儿女,熊晖、熊文和熊云,如今在醴陵从事瓷业。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熊声贵之子熊晖。
2000年,熊声贵从工作多年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退休。但他仍然离不开陶瓷,就在自家院子里打造了一个小窑,窑非常小,每次只可以烧制四五件作品,但熊声贵仍乐此不疲,继续他的釉下五彩瓷的研究和创作。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熊声贵坚持纯手工制作,开始了独立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每一个瓶类作品底部都打上了“醴陵熊窑”的底款,目前是醴陵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工作室。
2008年成立了“熊窑陶瓷艺术馆”。熊窑陶瓷作品“白、透、 润、纯”,或写实,或写意,都具有一种不粘不滞的美感,堪称现代中国陶瓷时代精神和美学之典范。多件优秀作品被北京嘉德等拍卖公司拍卖。
熊晖作品《四贤图》。
如今,耄耋之年的熊声贵把传承陶瓷艺术的重任交给了长子熊晖。大学毕业后,熊晖被分配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与许多长辈艺术家们一起,从事釉下五彩陶瓷的创作与绘画。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作品屡获大奖或被收藏,并多次出国展览。
“我喜欢釉下五彩瓷,它在我生命中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一生从事瓷业。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12岁开始,我就跟随父亲学瓷,从事釉下五彩有30多个年头了。”熊晖说道。
熊晖作品《秋泉》。
父子双雄,一个陶瓷家族出了两个“国大师”,这在醴陵陶瓷界是唯一的。和擅长花鸟虫鱼的父亲相比,熊晖的作品以动物、山水和人物见长,并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不论是醴陵釉下五彩,还是个人艺术创作,熊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醴陵釉下五彩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只有百余年。但醴陵釉下五彩确实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的巅峰,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什么这么说?熊晖解释道,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古人制作陶瓷的颜料和釉料都是天然材料,也不认识材料的原理,而醴陵陶瓷是在当代科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超越古人制瓷工艺的现代陶瓷技术。“因为现在的陶瓷人知道了,陶瓷颜料的发展必然是金属氧化物,是在高温还原氧化下所呈现的颜色。”熊晖说道。
熊晖作品《虎虎生威》。
“陶瓷是一种带有神秘韵味的艺术,醴陵釉下五彩也不仅仅局限于勾线汾水这一单一技法。和父亲一样,我也在不断发扬和丰富醴陵陶瓷艺术。现代陶瓷应具备时代性,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熊晖说,他在釉下五彩不断融入中国国画以及传统工艺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多元融合,或泼墨、或勾线汾水、或青花、或工笔、或写意、或传统文人画,不仅传承传统,而且兼容并蓄、别开生面,融入独特的创作风格。
走进熊晖的瓷艺世界,不难发现,他钟情于简单质朴、古典诗意的题材,从《盛世芳华》《虎虎生威》《四贤图》等作品可见一斑。“在漫山遍野的花木中,撷取最具魅力的一枝;在啼鸣嬉戏的虫鱼鸟兽中,捕捉最为生动的一刻;在空灵幽深的高山流水中,定格最曼妙的那个场景……这些都是我最快乐的事情。生命如此美妙,我向往自然的家园,所以把这份赤子之心投注在瓷艺创作中。当然,我也特别期望把这种感动和心得传达给我作品的观众。”熊晖动情地说。
谈及父亲对自己瓷艺作品的评价,熊晖说,“父亲更多的是欣赏和解读,更像是一个忠实的观摩者,让我们各自的陶瓷语言展开深刻的对话。”
熊晖作品《盛世芳华》。
临近采访结束,熊云又开始整理起案头上的资料。“这是父亲记录颜料配方的小册子和色块标本,厚厚几大本。这些是他写的关于双钩汾水重彩法、点皴法等技法的文章。这些,都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我想在他有生之年,尽快整理出版,让这些釉下五彩技艺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熊云感慨道。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今,轮椅上的熊声贵只是偶尔拿起手中的画笔,和子女们聊艺术、聊创作的习惯却从来不变,“只要一拿起画笔,父亲就像变了一个人。看起来完全不像个病人,总是神采奕奕。”熊云说。
相关链接
熊声贵作品《群虾》正在参与“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可扫描下方活动二维码点亮名作,每日持续点亮即可参与抽奖,赢取2000元现金红包、苹果蓝牙耳机、行李箱等互动大奖。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朱丽萍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