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地颂歌》里的那些故事,发生在这里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珊 张梦婷 朱丽萍 编辑:康晓乔 2020-09-28 15:09:08
时刻新闻
—分享—

_DSC5098.jpg

_DSC4802.jpg

我们一群人,胸怀一个梦,难忘一身责任重;凭我们肩膀,担起那承诺,看大地风起云涌。

9月27晚,大型史诗级歌舞剧《大地颂歌》于长沙梅西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这部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歌舞剧以十八洞村为原型,演绎了扶贫路上涌现出来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在一幕幕深入人心的故事背后,展示的是三湘儿女脱贫攻坚征程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歌舞剧《大地颂歌》以扶贫日记的形式,采用“6+2”即“序言+6个故事+尾声”的结构模式,向观众呈现了三湘大地上精准扶贫的重大成效、先进典型和伟大精神。这些来自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和衡邵干旱走廊的扶贫故事,恰好是湖南贫困地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坐标——“武陵山片区”贫困带
这是湘西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

易地扶贫告别昔日穷山村

他们是全家团圆的“小雅一家”

“小雅一家”是最富代表性、最能够代表普通村民奋斗历程和命运浮沉的家庭。

小雅奶奶卧病在床,儿子为给母亲治病、给孩子挣学费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唯一的孙女小雅因此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要照顾病重的奶奶,小雅只好辍学在家,与奶奶相依为命……

在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小雅一家”搬出大山全家团圆,是全剧情绪最饱满、经历最丰富的人物家庭,一家人见证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致富路。

“相亲+扶贫” 敲开幸福门

他们是脱贫也脱单的幸福小分队

真实的十八洞村,曾是武陵山片区中最典型的贫困村,沟壑纵横山岭难越,村民们生活贫困。找对象在这里成为“老大难”问题。2013年,4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村民还有30多个。

“精准扶贫”首次在十八洞村提出后,干部群众一起努力,用一条蜿蜒宽敞的道路,打开了与山外的“通道”,旅游接待、特色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业态快速兴起。

路通了,思路活了,收入也增加了,十八洞村脱贫了。如今,外出的女儿们回到了十八洞,外乡的姑娘们嫁进了十八洞,大龄“光棍”们纷纷脱单,一场脱贫又脱单、优美又诙谐的相亲大会,正在十八洞村幸福上演。

产业扶贫唤醒精神新面貌

他们是精准扶贫“摇篮”的践行者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十八洞村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发展以野生蔬菜、猕猴桃、冬桃为主的种植业,以黄牛、山羊、肉猪为主的养殖业,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劳务经济,以苗绣织锦为主的乡村旅游业。

十八洞村探索出来的精准扶贫使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的房屋是泥巴做的,家里不通电,路也是泥巴路。如今,当地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资金,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加固了房屋。村里的路通了,家里的电也通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一张嘴”引领精神扶贫

他是十八洞村首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

1601261482(1)_副本.png

时任县委派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龙秀林,是众多优秀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龙队长认为,十八洞村要脱贫,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内生动力?龙秀林和村干部们探索实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通过评星级、树榜样、办讲堂,十八洞村的贫困户们完成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十八洞村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部脱贫摘帽,从穷乡僻壤的苗寨到乡村游的胜地,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全国精准扶贫典型的小山村,已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

坐标——“武陵山片区”贫困带
这是常德石门薛家村的扶贫故事


父女两代人投身驻点义务扶贫

他们是扶贫老兵王新法父女

作为一个外乡人,61岁的退伍老兵王新法千里迢迢从石家庄赶来,只身奔赴位于湘鄂边界的土家山寨——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

在薛家村扶贫的4年里,王新法组建“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号召在役或退伍转业军人募集资金130多万,为薛家村修路15公里、建桥6座;大力开发生态茶园建设,使全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让茶园真正成为乡亲们的“绿色银行”……最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倒在了他深爱的义务扶贫的路上。他的女儿王婷继承父亲遗志,放弃北京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来到薛家村,接力父亲未完成的脱贫攻坚事业。

坐标——“罗霄山片区”贫困带
这是株洲炎陵的扶贫故事

“公”心干部风雨无阻谋幸福

他是带领革命老区成功脱贫的黄诗燕

炎陵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

面对炎陵贫困发生率19.5%,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的状况,黄诗燕走访了54个贫困村,发现贫困远比想象严重,于是沿袭炎陵种黄桃的传统,扩种黄桃,打造扶贫规模产业。据统计,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的胜利就在眼前,而“领路人”却倒下了。2019年11月29日,在开完全县扶贫调度会后,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享年56岁。黄诗燕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敢啃“硬骨头”的担当、一心为民的情怀,带领革命老区炎陵成功脱贫,最后自己却倒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坐标——“衡邵干旱走廊”贫困带
这是衡阳祁东的扶贫故事

大山深处“最亮的星”唱出幸福歌声

他们是启航留守儿童合唱团

微信图片_20200928105812_副本.jpg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在《大地颂歌》第三幕的最后,来自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40余名成员从后台缓缓升起,孩子们跟随隐约节拍唱起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纯净的歌声、纯真的面孔,是祁东留守儿童的本色出演。

祁东县曾是衡阳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仅西区现有的留守儿童就有两万多人。为滋养和温暖留守儿童稚嫩而孤独的心灵,祁东县官家嘴镇启航学校探索成立了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启航留守儿童合唱团。

留守儿童合唱团的成立丰富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漫步校园,深深被这里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感染。在这所农村留守儿童占86%的学校里,听到的是一串串歌声,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他们前行。

扶贫不仅仅是一串串数据,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大地颂歌》用艺术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台生动真实、震撼人心的歌舞剧。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展现一线扶贫干部的真实力量,表达三湘儿女扶贫路上的决心,《大地颂歌》大放异彩。

红网时刻记者 姜珊 实习生 张梦婷 整理报道 摄影 朱丽萍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珊 张梦婷 朱丽萍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9/28/84373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