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秋雨淅沥,气温骤降。记者走进桃源县黄石镇花园村,虽然不少桂花被风雨吹落,散发的幽香仍沁人心脾。村里的菊花茶加工车间,几个村民在忙碌着。村民雷丽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介绍道:“村里70亩含苞待放的菊花,再过个把月就要采摘了,菊花茶的订单早在年初就签完了。今天趁着雨天,把菊花茶加工车间收拾出来。这个车间,每年可为我们6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万多元!”
脱贫攻坚中,为了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桃源县积极探索让贫困劳动力解决照顾家庭和务工增收两难问题,为此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良木引凤筑大巢
中秋将至,40岁的张海霞远赴深圳,马不停蹄签下一批新订单。
作为桃源县金磁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霞2019年受政策吸引,在夷望溪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起第一个扶贫车间,之后又在6个乡镇建立扶贫车间,共安排15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车间红利辐射贫困对象达3000余人。
劳动密集型“厂房式”企业,就业门槛低,十分适合留守在家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为“引凤筑巢”,桃源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出优惠减负“大礼包”,把车间“引进来”,并加大奖补力度,把车间“扶上马”,还实行“一厂一策”常态化帮扶,把车间“送一程”。不仅划拨专项建设资金500万元,促成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多个扶贫车间顺利建成,还严格审核,驳回不合格申请企业20余家。
筛选后留下的30家优质企业,涵盖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享受免费建厂房、免租金等不同优惠政策,轻装上阵,专心提效益。不仅解决了大批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点石成金聚星火
桃源县理公港镇的杨公桥村,五倍子等花竞相开放,成群的蜜蜂穿梭其间采蜜忙。
以前的杨公桥村,徒有山花烂漫,却一直戴着“全县贫困人口最多村”的帽子。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该村引进专家团队,结合当地蜜源植物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蜂蜜产业,并租用闲置民房,将原村办合作社打造成“居家型”扶贫车间。
绿水青山“酿”出了金山银山。11个贫困劳动力在车间就业脱了贫,产业分红让1161名贫困群众过上了甜蜜生活。
作为农业大县,桃源县各类农产品丰富。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解决分散性贫困群众务工问题,桃源县提出“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原则,让符合条件的乡村合作社提质转型为扶贫车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黄石镇富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热市镇大艳猕猴桃种植基地,再到沙坪镇芦花潭乡文杰竹业,桃源县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演好了“地方戏”。不仅如此,芭茅洲红薯粉、菊之味富硒皇菊、唐氏胡蜂等一系列推得出、叫得响的扶贫车间品牌产品,为深藏山林的乡村增添了色彩。
扶志扶智稳增收
在桃源县浔阳街道会议室,记者看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鲁礼胜正在为67名贫困群众讲解果树种植新技术。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消除了“等、靠、要”思想,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有了一技之长,脱贫更有底气。为此,桃源县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整合人社、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扶贫车间生产加工技能和工艺要求,以集中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激发贫困户劳动增收的内生动力。
同时,桃源县人社部门牵头,引导贫困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就近就业。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仅线上招聘就促成贫困劳动力岗位匹配476个,促进“扶贫车间+贫困户”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原有贫困劳动力2402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产业发展,收入稳定,乡村振兴便有了新动力。桃源县以扶贫车间为切入点,为贫困群众实现小康梦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鲁融冰
编辑: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