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脉所在,离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作为最大竞争优势,通过强化生态红线保护,扎实推进土地整理、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河长制等举措,生态空间持续不断得到优化,昔日闲置的“空心房”、脏乱差的废弃地块等变成了如今的“俏乡村”美丽一角;昔日垃圾泛滥、水环境污染严重的河道变成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人文画卷。
城区玉潭公园及其周边,绿意盎然中透出些许秋意。刘静 何博文 摄
优化土地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这是我家种的菜,怎么样,长得不错吧?”近日,记者在老粮仓镇5-5号地块看到,当地群众正在增减挂钩整理地块打理蔬菜。小白菜、娃娃菜……一块块纵横交错的菜地,绿意盎然。在2-6号地块,整理后的“空心房”地块种上了农作物,绿油油的一片与周边农舍和竹林相互映衬,形成一幅景色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宁乡市对增减挂钩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同、乡镇实施、群众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大力推进“空心房”整治。水田、菜地、池塘……一处处整理地块所呈现出的丰收景象,令人赏心悦目。“空心房”整治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原建设用地资源带来的实惠,大力提升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局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加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着力优化生态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矿产管理科科长张剑介绍,该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严格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确保全市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强化执法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开采,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开展全域土地整治,探索推进全域融合发展,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通过向上争资、自筹资金以及企业出资等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复绿治理,严格要求各类矿山切实按照绿色矿山要求进行建设。
该局还以党员活动为契机,组织各支部党员进行植树复绿活动,对主体已灭失的矿山和历史非法开采矿山破坏的生态林进行复绿恢复。目前,道林镇鑫星村和资福镇七星村等处种植的生态林长势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加强河湖水域治理 实现水清岸绿景美
如果说山是城市的脊梁,那么河流就是城市的灵魂。穿城而过的沩江,清澈的河水、迷人的景色和多彩的湿地,赋予了楚沩大地更多的灵动和活力,为当地群众平添了几许水光潋滟的水乡神韵。
近年来,宁乡市将河湖治理视作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品牌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严格按照安排部署,建立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制定了河长制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办、考核、河湖日常巡查等5项工作制度。同时,全市29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百姓河长办,共有近3000名志愿者。目前,三级河长名单已全部公示,同时在河岸显要位置均设立了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负责的范围、职责、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接受社会监督。
“其实,河长制就是通过给每条河流一个‘监护人’,实现‘河长治’。对我们而言,这一个个公示牌就是一份份责任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明确任务、对症下药,护一湾清水,惠一方百姓。”市河长制工作事务中心主任彭杜告诉记者,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水环境治理困局的一把“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河长再将责任层层分解到河段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沿,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 工作由虚变实。
宁乡市全面实现河长制后,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责任更加明确,形成了河道治理合力。三级河长坚持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全市全面实施截污治污,加强黑臭水体和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等,全市河湖水域水质状况良好,市管“一湖二河”水质达标率100%,15条县管河流和71条乡管河流“一河一策”三年实施方案全面收官。近两年时间,共创建48个小微水体示范片区、12条美丽河流,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创建为民,宁乡步伐铿锵。宁乡市将以此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持之以恒,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主动担当,在高质量发展上开拓进取,走出一条培育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唱响楚沩大地生态文明新赞歌。(宁乡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新明 蔡臻 谭海鹏)
来源:宁乡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新明 蔡臻 谭海鹏
编辑:吴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