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一线 | 花垣县岩锣村:省里来了工作队 乡村“六变”换新颜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杨雁霞 2020-10-28 16:20:1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陈雪骅 花垣县报道

中午的阳光下,岩锣村显得格外宁静。

几十栋民居从两面山坡列队而下,簇拥着村部办公楼,楼前的空坪里,晒满了村民的稻谷。

这个曾被称为“组织涣散”“班子弱,说话没人听”的村庄,两年来经历了颠覆式变革,驻村工作队通过强组织、强治理、兴产业等“六变”谋划,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微信图片_20201028111732.jpg

花垣县岩锣村村部办公楼前的空坪晒满了稻谷。

从软弱到合格,组织能力之变

10月22日中午,在岩锣村村务中心,有一座飞檐翘角、造型古朴的“戏台”,记者看到上面挂着一条写有“岩锣村西瓜节暨第二届‘岩锣西瓜杯’篮球赛”的横幅。

湖南省委组织部驻花垣县岩锣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毕栋梁介绍说:“我们连续两年在这里举行了西瓜节和篮球赛等活动,有了眼球效应,不仅吸引了村民积极参与,还引来了外面的人来村里消费。”

2018年3月,驻村工作队刚到岩锣村时,莫说组织策划西瓜节等活动,村里连开个动员会都“请不动”部分村民。

工作队入村后马上进行深度调研,发现了许多问题:村级班子弱,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集体经济少,脱贫无产业,发展无后劲;老弱病残多,教育不上心,贫困程度深,一条路修了18年还没有修好……

工作队意识到只有提升组织功能,才能使村党支部充满活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群众才会把基层组织当成主心骨。

如何帮助村党支部“去软”“治弱”,提升组织功能?毕栋梁带领工作队从立规矩、强素质、提士气等方面下功夫,如严格落实支部主题党日等基本组织生活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制定岩锣村17条合格党员标准,作为积分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依据。如推行“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划出环境卫生党员责任区,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同时,村里每年“七一”都组织党员到十八洞参观学习,学思想、看变化、找差距,在谋划、落实村里决策的实践中,党员干部逐渐重拾信心、重建威信,村里处处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跟支部干事,向党员看齐”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先后有5名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名外出务工的年轻党员也返乡创业。

07岩锣村茶叶基地2.jpg

岩锣村茶叶基地。

从单一到多元,产业结构之变

找对产业路子,找准市场需求,才能培育出群众动心、积极参与的好产业。驻村工作队通过多种尝试,最后因地制宜,形成了“猪粮果茶、一二三+”产业布局。

西瓜是岩锣村的传统特色产业,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推出“少种少奖,多种多奖,逐步规模化”的激励机制,如第一年,合作社收购村民1个西瓜奖励2元;第二年采用集中育苗方式,请来专家手把手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免费向瓜农提供种苗;第三年采用大户带动方式,提供技术服务,瓜农参加西瓜种植协会联合发展。

工作队帮村里搭建销售平台,连续两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万余元,村里还举办了岩锣西瓜丰收节,吸引5万游客参加,拉动消费增收超过50万元。

村里还对接湘西黄金茶战略产业,坚持“以奖代补”的方式,建成茶叶基地面积1050亩,实现了“一人一亩茶”的目标。在引进产业项目上,最终确定的大米加工项目和公猪站项目,不仅能使岩锣村受益,还具有很好的辐射带动效果,目前,岩锣米厂已在花垣县签约3000亩稻谷种植基地,邻近的凤凰县和贵州松桃县等地主动来岩锣村联系销售优质稻谷原料。多元产业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也给村集体经济绵绵不断注入脱贫保障活力。

从空白到兴旺,“保底”实力之变

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群众就会得实惠、跟着走、帮着干。工作队建立、完善资产收益和利益联结机制,以“岩锣村经济联合社”作为资产管理主体,“鑫锣种养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经营主体,坚持内建外引相结合,建立了集体经济4种收益渠道——

土地入股,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建设大米加工基地,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

资金入股,与天心种业公司合作建设种公猪站,每年保底分红100万元。

资产返租,投入产业资金开发800亩集体经济茶园,提供奖补资金由大户开发种植,建成后承包给大户,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大户,3年后每亩收取承包金500元,预期每年收益40万元。

第四个渠道,即在购销提成方面,以保底价收购西瓜、蔬菜等农产品,合作社联系渠道以市场议价销售,扣除销售成本,近两年来,村里每年销售西瓜收益均在12万元以上。

微信图片_20201028141602.jpg

岩锣村“西瓜节”现场热闹非凡。彭宏深 供图

按照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金、劳务报酬、农产品销售收入,还可以获得救助、奖励和分红资金。

在岩锣村大米加工基地,村民龙花圆向记者介绍了她家里的情况: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婆婆身体不好,家里一度经济非常紧张。“来基地工作后,我们每月能拿到保底1800元工资,有双休日,还能照看家里,比过去好多了。”龙花圆说。

2019年底,岩锣村进行了集体经济第一次分配,发放慰问救助资金10万余元,平均每户增收近6000元,产业壮大,让村民口袋鼓了,心里越来越踏实。

从散乱到有序,生活环境之变

在驻村工作队看来,驻村帮扶,就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多年想办而办不成的事,“只有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才能回应长久以来的民生期盼,群众就会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工作队到岩锣村后,白天走家串户,晚上召集村两委、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会,了解村民需求,请来规划部门,编制了《脱贫攻坚三年总体规划》《岩锣村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等一系列规划文件。

为把纸上的规划落到实处,工作队四处找项目、跑资金,统筹整合600余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路面提质改造、村民文化活动场所、路灯、水渠、垃圾中转站、厕所革命等民生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还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380平方米活动场所,创新拓展群众工作方式,解决了无场所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现在,石板路进了家家户户,路灯照亮了山村夜晚,岩锣村18年的断头路也打通了,寨子的洪涝问题也彻底解决了,还纳入了省、州、县三级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微信图片_20201028141610.jpg

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快速发展。

从依赖到自强,精神面貌之变

脱贫没有捷径,如果让贫困户有了“等、靠、要”思想,看上去占了一时便宜,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有。工作队认为,只有把“强精神”“富脑袋”的工作做足了,贫困群众有了跑得赢的心气、吃得苦的勇气、霸得蛮的胆气、耐得烦的静气,深层次的贫困问题就能解决。

岩锣村有个颇具特色的“脱贫攻坚讲习所”,每月召开一次群众会,让贫困户讲变化、讲收入、讲信心。村里还利用这个平台,给贫困户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途径。如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考察学习活动”,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参观考察产业基地,先后10余次邀请专家开展专项培训,贫困群众萌生了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涌现出一批产业大户。

针对留守儿童数量多、易辍学、难管理的情况,村里开办“四点半课堂”,建立并完善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为改变一些陋习,工作队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十美”行为规范,对无事酒、高礼金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弘扬文明新风。两年来,村里连续召开全体村民参加的总结表彰会,表彰“最美农家”“脱贫先锋”“创业能手”“好党员”“好媳妇”“好学生”等先进农户和个人,全村上下形成了“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共识。

微信图片_20201028141606.jpg

岩锣村大米加工基地。

从怀疑到信任,村民态度之变

回顾两年多来的扶贫经历,工作队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们认为只有投入真情多做实事不搞“假把式”,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效果”,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赢得脱贫攻坚的主动。

迄今,岩锣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有55人,各项教育扶贫举措全部落实到位,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13户,农户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村里集中供水238户1078人,农户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指数不断上升,村民对工作队的评价高了,村里干群关系融洽,党员干部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干事劲头更足了。

今年以来,岩锣村有104户收入受疫情、灾情影响较大,工作队想方设法免费为村民发放口罩、对接招工企业、推介就业信息、申请交通补贴,还为他们制定了针对性帮扶和补损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岩锣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次面临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难题,工作队明确“不求、不骗、真帮”的原则,统一制定操作办法和实施方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标准不突破”。两年多来,村集体流转土地1200余亩、征收土地30余亩、拆除违章建筑和危房11栋,涉及全村80%的农户,靠“公平、公正、公开”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村民的态度也普遍由怀疑到信任,由质疑到配合、支持,有了鲜明的变化。

2019年底,岩锣村整村脱贫出列,获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毕栋梁还被评为“湖南省2019年最美扶贫人物”。“六变”效应在岩锣村持续扩大,村民有了更多盼头。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0/28/85497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