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摘要
农业强,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湘大地人心暖,田野点亮新希望,农村奔涌新动能。
农业大省湖南,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迎来“十四五”,湖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谆谆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稳定粮食生产,产业兴旺夯实“压舱石”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湖南“农字号”产业中,排首位的就是粮食产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全省上下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十三五”以来,湖南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总产底线,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集中财力固本强基。全省每年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60亿元左右,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970万亩。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以“百企千社万户”为重点的三个“百千万”工程,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粮食生产发展。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逾半数耕地流向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种粮,全省粮食总产近年稳定在300亿公斤左右。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今年来,省委、省政府打好主动仗,咬定粮食生产目标不放松。
面对疫情和水旱夹击、寒露风等灾害,省委书记杜家毫在田间地头号召发展早稻生产;省长许达哲深入主产粮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部署各项稳产高产措施。
今年来,省财政带头过“紧日子”,确保粮食生产投入有增无减。开春,全省统筹落实早稻生产资金5.6亿元,是历年来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不误农时,农业、供销、农机等部门形成“合力”,及时调拨农资,机械化种田逾1000万亩,供销系统大田托管逾1000万亩。
据预计,湖南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152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目前,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秋粮可望增产。
粮食生产稳总量,湘米优化增效益。今年,全省高档优质稻发展到1300万亩,稳粮与增收步入良性循环。
优质湘米种出来,打响品牌身价涨。眼下,洞庭香米、瑶珍香米、南洲稻虾米走俏高档市场,在北京、广州的超市供不应求,最高价格每公斤达到130元。
稳定粮食生产,夯实发展“压舱石”。省委、省政府放手打造粮食、生猪、蔬菜、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出台“一县一特”规划,摆开“四带八片五十六个基地”的阵势。
产业兴,百业旺。一个安化黑茶,带动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逾220亿元;南县稻田养殖小龙虾,加速打造稻虾100亿产业。
据相关部门调研,在51个贫困县,广大农民融入产业链,人均增收逾1300元。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再提速。
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提升“精气神”
刚刚结束的中部农博会上,美丽乡村展馆令人耳目一新。参观的市民感叹:乡村美如画,生态更宜居。
“十三五”以来,湖南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万千村落添“颜值”,乡村提升“精气神”。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省财政统筹4.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100万个农村户用厕所、1000个农村公用厕所建设。湖南率先探索“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首厕过关制,确保“好字当头、质量优先”。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35个县市区实施农村垃圾分类,300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省财政给予奖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有序铺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财力给予优先保障。
“十三五”以来,省财政加大统筹力度,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农村,乡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
厚植绿色理念,湖南实施一系列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望得见青山。乡村绿化从“穿衬衫”向“穿棉袄”转变,过去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到59.9%。
看得见碧水。对湘江、洞庭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近水村落因水而变,“农家乐”旺了一方又一方,“生态饭”越吃越香。
记得住乡愁。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实施红色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传承农耕文化。全省已有7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紫鹊界梯田还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西部第一县”长沙县,始终坚持“南工北农”布局,对北部农业乡镇加大扶持,做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迈向协调发展。
在宁乡、浏阳、醴陵等经济强县,政府在财力上向乡村倾斜,政策上大开“绿灯”,推动资金、人才等要素下乡,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6757个,其中省级授牌村641个。长沙县浔龙河村、浏阳市沙溪村、韶山市大坪村、醴陵市隆兴坳村、邵东市木林村等一批“绿富美”示范村,已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样板。
创新多种模式,有效治理画出“同心圆”
冬闲时节,记者走进汨罗市武夷山村,300多栋农家别墅错落有致,路边、塘边种植罗汉松、樟树、丹桂,整个村庄“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
广场上,村民上演“九龙齐舞”。年近八旬的老人杨年韶说,有闲舞龙,也不打牌赌博,风气真的变了。
近两年,武夷山村探索“社团+自治”模式,乡村治理画出“同心圆”。在村支两委引导下,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军人之家、助学社等8个民间社团,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今的武夷山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旅游结婚、旅游庆生成为常态。
武夷山村是全省乡村治理的成功典型之一。近几年,湖南推进乡村振兴,创新多种模式,奏响乡村善治旋律。
党建为纲,引领乡村治理。花垣县总结十八洞村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做法,推广“五兴”互助,党员与群众组成互助小组,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临武县龙归坪村“六任支书一台戏”,安乡县推行“网格+党建”模式,基层党组织担当“主心骨”,筑牢乡村治理基础。
自治为要,激发群众参与。石门县探索开展“3+X”村民小区自治管理,党小组组长、片区长、屋场长融合,下移自治重心,形成了乡村自治的新格局。邵东市灵官殿镇推行“院落长”制度,岳阳县港口村发挥理事会治理功能,新化县油溪桥村开展村级事务积分考评管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从支部“独唱”到党群“合唱”。
法治为基,夯实保障基础。涟源市建立村级小微权力风险防控机制,邵东市率先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临武县万水乡开展“农家恳谈”活动,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提升群众满意度、安全感。
以德治行,培树文明新风。各地举办“最美邻里”“身边好人”“好媳妇”等评选,引导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岳阳楼区麻布村乡贤治村,由老党员、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等乡贤成立“和乐驿站”,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乡风焕然一新。
“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南将推广运用积分制等有效经验,进一步创新治理体系,完善乡村善治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杨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