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安营③:繁华已去,遗韵袅袅

来源:红网 作者:吕高安 编辑:杨雁霞 2020-11-15 14:39:1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0月29日,因疫情推后的第23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在城步县长安营乡十里长寨开幕。一个湘桂边境小乡村,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在这里建立“小皇朝”的长安营,又一次登上热搜。作家吕高安深入当地寻访采风,撰写了系列散文,聚焦长安营神秘的巫傩文化、苗瑶风俗风情,刀光剑影的历史演进,凸显湘桂边各族同胞的血性担当,以及今日苗乡在党的领导下蒸蒸日上的时代巨变。

一息尚存,文明便有印迹。漫步长安营,只听口音,你就会感觉到,此地方言与城步县城以及周边,存在较大区别。

我跟村支书蒋学文交谈,没有丝毫语言障碍。如他说“去(qi)玩”,与普通话区别很小;“吃什么菜”跟普通话没有区别,而城步话讲“呷(恰)么噶菜”。老蒋介绍,长安营全村830多人,涵盖苗、侗、满、瑶、汉等民族十多个姓,祖籍来自各省市。

图片1.jpg

高大魁梧的蓝佑乐(前)是满族后裔。吕高安 摄

但是,满族只留蓝佑乐、蓝佑喜两户,兄弟随母族。蓝佑乐对我说,母亲姓关,是正宗满族镶黄旗,几年前于80多岁高龄逝世。她的太爷爷从北京调到长安营做千总(相当团长),全家随军。后来官衙裁撤,全家未回原籍,变成当地人。

图片2.jpg

蓝家几块地板砖见证长安营往昔繁华。吕高安 摄

蓝家堂屋嵌着几块石板砖,我猜是遗物,老蓝连忙点头。老砖镂空雕花,古朴厚重,可见昔日古城一斑。蓝佑乐翻出一本《长安营童谣集》,并用长安话念了一首《liào(甩)手手》歌:“liào(甩)手手,街街走,捡钱钱,打酒酒。”这liào字,就是北方话“撂挑子”的撂字。《红楼梦》等古籍常用这个字。

长安营设衙的170年间,满族将士与四方调来的将士,带来南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不过,苗学家饶兴军认为,当时,官府为了防止本地人聚众造反,强令取消土语,采取“文字狱”的方法,将本地有关书籍全部烧光,强迫从各地征调来的汉人和留下来的土著都跟着旗人学官话,无论是不是旗人的后裔,都要讲北方话。

方言是解读文明的一把钥匙。据1931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载:“长安营语,通行于横岭乡(今长安营乡和岩寨乡)。长安民多由各省各县移入,因该地旧为营地,所有巡检、游击、千总、把总、弁兵等,均为外地人,而籍其地者,故成一种会合。语颇清秀,为城步冠。”

久而久之,长安营话既有点像北京话,又带长沙腔,既像通道、靖州话,又带点贵州腔、桂林腔,可谓南腔北调,秀气文雅,语调平和,悦耳动听。语言学家考察认定,长安营话系“西南官话”的一支。相对上世纪下半叶,从大城市移居边地的大中企业(如二纺机厂从上海迁驻邵阳市),军事移民而致的长安营“小社会”,其规模、特色和影响更大。

从从三品官衙到无级别乡村,长安营繁华远去,但隐隐延续一丝文明。语言是文明的活化石。听长安营人交谈,仿佛置身境外“华侨”群体,藕断丝连,根在说话。

“长安营与外界比较,最大区别是什么?”

蒋支书毫不犹豫回答我:“抬天王菩萨。”

图片3.jpg

长安营龙塘村口天王庙。 雷学业 摄

老蒋领我到长安营村龙塘冲口,一座宋代庙宇,供奉着三尊“天王”菩萨,人称“天王庙”。每年农历六月六,苗瑶民众“抬天王菩萨”巡游,这习俗在全国绝无仅有。

一种习俗牵出一段历史。相传唐末宋初,湘桂边界杨苗王,满女幺妹十八岁,夏天独自涉河游泳,被三条彩带缠身,迷糊睡去,醒来便有身孕,三年六个月后,产下三男。蒙苗王传教,三男文韬武略。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宋太祖末年,三兄弟受命各领一支苗兵北上抗辽。苗刀苗棍,苗拳苗腿,苗兵英勇善战,大获全胜。宋太祖在金銮殿宴请三兄弟,三兄弟领赏回营,将黄金绢帛分封部下,取出御酒同饮庆功,不料当晚身亡。宋太祖显然怀疑三兄弟星宿下凡,故酒中下毒。

图片4.jpg

“抬天王菩萨”巡游前,会首们虔诚地为“二王”沐浴更衣。雷学业 摄

苗王大怒,欲举兵十万反宋。宋廷唯恐内外交织生大乱,急与苗王议和,下诏谥封三兄弟为“白帝三王”,准旨在长安营建“三王庙”,后称“天王庙”,这是天大的面子呀!

然则,天高皇帝远。长安营三次大起义,都打出“天王”旗号,“天王庙”显然还有供奉三大起义首领之意。

图片5.jpg

“抬天王菩萨”是长安营绝无仅有的风俗。雷学业 摄

每年六月六,苗侗后生齐齐将“天王”从銮中请进轿中,移出庙外,缓缓巡游长安营。村民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伴游“抬天王菩萨”,以图天王显灵,保佑团坊清泰,风调雨顺,地方安宁。据说“抬天王菩萨”这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半时即止,俨然三伏逢雨、久旱甘霖,你说神奇不神奇。

借一步说话,长安营既有苗刀、苗棍、苗拳、苗医、苗药、上刀山、下火海、穿犁头、下雪水等苗技苗艺,又有关帝庙、马王庙、忠勇祠、城隍庙、观音阁的遗迹;有香云庵传说中汩汩出酒的“大水井”;有东门外岩壁上字迹漫漶、似篆文似苗文又似满文的六七十个古文字;有大寨旧鼓楼石板上刻有“三鲤共一头”、相传为古侗族图腾的图案,以及似篆似苗的文字;有大寨村与长坪村交界的古桥边,岩石上陷留的2寸多深的“仙人脚印”......

巫傩文化与苗瑶侗风俗相融,长安营尚存诸多难解之谜。

(此系列散文雷学业、杨政、谭英和等提供了帮助。)

作者简介:

吕高安,男,邵阳市人,作家,书法家,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湖南高速集团中层干部。出版专著一部。近10年来在央省主媒发布文学、新闻、评论近400篇140万字。执行主编12卷本140万字文化丛书,获省领导撰文高评。散文《被十字架腰斩的情缘》获中国长城文学奖、全国法制文学二等奖;散文《猪血丸子弹起过年的“土琵琶”》被选为高校教材;散文《娘,你眼角的泪干了没有》网络点击量60多万次,获众多网民、名家好评。报告文学《解密“种子”的基因》在人民日报整版刊登,入选中宣部《时代楷模钟扬》一书。评论《共情高歌“我和我的祖国”:青春中国的最炫唱响》红网首发,并被数百家网站转发。理论文章《政治视域下加强农耕文明教育势在必行》被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2019年度全省政治思想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吕高安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1/15/85851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