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治”入“微”谋幸福!天元区乡镇样板河建设显成效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 罗蔷文 编辑:颜洪 2020-11-18 14:47:0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株洲11月18日讯(通讯员 张媛 罗蔷文)大江大河是流域的“动脉”,小微水体则就是“毛细血管”。随着农村水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些“毛细血管”的污染问题慢慢成为群众关注焦点。

近年来,株洲天元区细“治”入“微”打造乡镇样本河湖,让“毛细血管”更通畅;依托河长制湖长制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整治小微水体,让水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水美生活

“三减三增”,共享美丽沧沙港

日前,雷打石镇的铁篱村沧沙港的淤泥被彻底清理干净,护坡用石头夯实,并抹上水泥加固,一级拦水坝也正在建设中;堤坝两边的菜地被砖头砌成整齐的一块块;不远处的水稻田铺上了厚厚的从港里清理出来的淤泥,“这可是最好的肥料。”村民袁双林笑着说。

铁篱村村民彭云红感慨道:“以前,沧沙港污水直排、臭气熏天,一下大雨臭水就到处乱排,周边的菜地、农田无一幸免。”但如今,沧沙港正在开启“脱胎换骨”的模式。

在河长制工作的推动下,雷打石镇在沧沙港开展“三减”行动:“减”畜禽污染直排;“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减”河道淤积垃圾。与此同时,铁篱村也开展“三增”行动:“增”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增”农业绿色生态防控措施,“增”河道景观示范创建。此外,在沧沙港建设4公里的沿河景观带,实现“一河一景一品一韵”,让群众共享沧沙港美景。

治理后的桃莲港

水美经济 源头活水来,渠道清如许

在石三门大道的末端,带病工作多年的桃莲港也是此次乡镇样板河打造的重点。

今年7月,株木村桃莲港正式开启河道治理的序幕。“在保证不影响基本灌溉的前提下,我们分段、分时施工,确保工程在明年开春之前完工。”田立说。

“全村2300多亩的农田灌溉全指望桃莲港里的水。她早已不堪重负!”今年64岁的村民刘师傅说,比起60年代刚健的时候,现在的桃莲港港道狭窄,港内淤泥堵塞,严重影响灌溉功能。

经过河道清淤、护坡修整、植被覆盖、村级文化廊等建设,目前,株木村桃莲港前段530米的河道已经全部完工,余下的800米河道设计图纸已经完工。

“小微水体的治理,还要把产业统筹起来。”三门镇株木村的党总支书记田立介绍,今年,株木村围绕大塘组至胜利组原有3.8公里小河支流进行打造,并结合上橙有机(株木)生态循环农庄项目、株木500亩黄桃基地、500亩太空香莲基地及蔬菜大棚基地共同打造现代观光休闲农业风光带,通过“水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小微水体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小微水体经济”,体现了“绿色、共享”的生态理念。“水活起来,带动村集体经济活起来,村民生活也更幸福。”

未来5年,天元区将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点带面、先试先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农村幸福河渠建设,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水美行动

治好水还要护好水

小微水体管护,就像“绣花”,细致又繁琐,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天元区有区级河长15名、乡级河长25名,村级河长87名,将该区的水系牢牢铭记在每一个河长的脑子里,确保了所有水体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2019年,全区“区、镇、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5000余次,发现问题220余项,向河长制成员单位通过“一单四制”交办问题16起,落实整改率达100%。

发动群众力量,共同守护一河清水,“河长助手”以及环保志愿者等力量也在彰显。今年61岁的张纪湘是株洲清蓝环保志愿者,也是天元区河长制工作的一名“河长助手”。她告诉记者,她每天巡河,对河道保洁、非法捕捞等进行日常监督,同时搜集百姓的想法和建议,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像张纪湘这样“河长助手”有20名。自天元区河长制志愿者联络办公室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河长制志愿者的行列,目前天元区还招募了“民间河长”80余名。

“这是全民治水探索的一种新模式。”天元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巡河、培训等工作方面,“河长助手”为天元区环保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无人机巡查、数字化管理系统、河湖电子眼等科技手段也被运用到河湖监管工作中,这些“智慧河湖”管理体系共同构建了天元区“水陆空”智能监管平台。

来源:红网

作者:张媛 罗蔷文

编辑:颜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1/18/85921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