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重温了一遍多年前的网红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心生颇多感慨。
《北京人在纽约》绝对算是20世纪90年代现象级“爆款”,也是第一部境外拍摄剧。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纽约的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都那么“奇观”:曼哈顿岛耸立的混凝土森林、满口中文的美国资本家、以汽车为主的交通体系、装潢风格现代的居家内景、霓虹闪烁的布鲁克林街头……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曾一度盛行西方文化热,特别是一些早期留学归来的人曾把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描述成一个“完美社会”:制度完善、机会均等、社会文明。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而这,便是剧中人王起明和妻子郭燕离开北京远渡重洋,去寻找一个“被剥削的机会”的原因。
20多年了,美国离“天堂”越来越远
《北京人在纽约》的开篇讲: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俱往矣,观潮君这一代人眼中曾经的天堂与地狱。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纽约的街景与剧中的唯一区别就是昔日的“世贸中心大楼”倒塌了。离《北京人在纽约》首播,已有20多年,中国像一列风驰电掣的高铁向前飞奔,日新月异,北京已经可以用更华丽的建筑、街景与人气来上演《北京爱情故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今,美国变了,“镀金时代”远去,城市就老了。特别是最凸显的问题来了,美国种族歧视的长期性与系统性正变得不可调和。
“洋人咱不敢打,黑人咱打不得,也只能凑合着打你喽。”剧中华人老乡揍完王起明后说的这句话,今天看来,还是让人为之一悚。今年5月,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在警察暴力执法中死亡,引发全美大规模抗议行动,“膝盖下的脖子”成为美国文明广受质疑的一个现实隐喻。
此外,据皮尤研究中心和《纽约时报》等机构和媒体称,美国已沦为贫富分化最严重的西方国家,43.5%的美国人(约1.4亿人)生活拮据或收入低微,财富和社会保障的停滞不前,阶层固化, 导致了一种愤怒的国民情绪,加剧政治分歧。
告别“影响的焦虑”,办好自己的事
“我永远不是一个美国人,可是我也忘记了中国人的滋味。”这是剧中的一句台词,道出了很多早期去美国淘金的华人的心声,在融不进的异乡与回不去的故土之间撕扯,某种程度上,他们受着美国影响的漂泊,艰辛过,风光过,也失意过,他们像“鲁滨逊”。
与那些“鲁滨逊”相比,李彦宏、张朝阳、黄铮、王兴等这些不同年代留学美国的互联网“江湖大佬”,他们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在中国经济汪洋大海中一展不凡的身手, 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为他们带来一个个风口,财富与机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水乳交融,与此同时,中国人逐渐告别美国“影响的焦虑”,并走出自晚清以来对西方这一他者的迷思,面对新时代,我们唯有坚定不移地干好一件事,那就是办好自己的事。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在中国,我们有这样的制度保障,有这样的时代基石。
反观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回潮,新冠疫情势成“黑天鹅”事件,失业攀升,政治分裂极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在不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越来越成为推动并深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比起“退群”与“建墙”,高下立判。中国人历来讲“和而不同”,投射于国际关系,落地为经贸互补、民心相通,概而言之,则是文明的互鉴,而非“文明的冲突”这类霸权话语。中国致力于构建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是高瞻远瞩的先见,更是深刻的洞见。
(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