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新闻网丨首倡之地担起首倡之责:湖南湘西交出“精准扶贫”合格答卷

来源:中新网 作者:向一鹏 编辑:彭笑予 2020-11-24 10:45:2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7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中央决策和湖南省委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

中新网湘西11月23日电 题:首倡之地担起首倡之责:湖南湘西交出“精准扶贫”合格答卷

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5.78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省级贫困县吉首市于2017年脱贫摘帽,7个深度贫困县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

7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中央决策和湖南省委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

首倡之地行首倡之为

湘西州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近年来,湘西州自觉扛起首倡地的首倡之责,行首倡之为,建首倡之功,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湘西州委连续7年出台精准扶贫脱贫1号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参照湖南省相关联点制度推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州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户”等制度,实行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

据统计,该州的州县组织部门派出5995名优秀干部,组成1742个工作队,对1110个贫困村和632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社区)实行“一村一队”全覆盖,各级党员干部5.96万人结对16.5万户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湘西州将近3年新录用的1776名州县直单位工作人员全部下派到贫困村锻炼,整合540名科技人才组建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和10个科技特色产业团到脱贫一线服务,动员1200多家企业、商会参与精准扶贫“千企联村”行动,引导两新组织结对帮扶452个贫困村,先后派出5万多名党员干部、社会人士结对帮扶19万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湘西州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并持续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及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产业带动支撑稳定脱贫

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湘西州坚持短平快与中长期相兼顾、新特优相搭配、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秉持特色立足、特色取胜,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等独特优势,湘西州形成州域有主导产业、县市有支柱产业、乡村有主打产品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州茶叶、油茶、烟叶、柑橘、猕猴桃、蔬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8大特色农业基地,达到450万亩左右,湘西州获评中国黄金茶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百合之乡等殊荣。

以茶产业为例,2013年以来,湘西州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意见》《湘西自治州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对各县市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要求。从此,全州茶叶产业迅速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7.45万亩发展到48.7万亩,年总产量从3000多吨到11600余吨,年产值从5.74亿元到24.19亿元,带动1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

在保靖县葫芦镇的苗族聚居村大岩村,5个村民小组370户1376人,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黄金茶。该村现有黄金茶面积6230亩,可采面积3800亩,2019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仅茶叶这项户均年收入就达5.4万元。

“全州茶农有40万人,还有从事加工、销售等茶产业的10万人,人均实现收入4000元以上。”湘西州茶办负责人史春枝说,茶产业的发展,为全州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种植有近60年历史的龙山县百合,品质好、原生态、无公害,2018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龙山县稳定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我种了10亩百合,年收入8万元。”龙山县白岩洞村百合种植户刘昌义说,自从“一村一品”百合品牌打响后,不断有人上门收购,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拔穷根防返贫推动乡村振兴

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今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打卡地”。2018年,村民邹祥吉结束在外打工回村,当上了导游,每月有几千元收入。“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好了。”

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十八洞村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形成特色种养、苗绣、山泉水等多业并举的发展局面,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6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殊荣。

据悉,湘西州采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跨村联合、产业融合,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双带双合双加”旅游扶贫模式,推进“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二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以及300个特色村寨保护开发,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实现了村寨变景点,村民变股民、变旅游从业者,打造了花垣十八洞村、古丈墨戎苗寨、凤凰竹山等一批乡村游“网红地”,累计带动10.2万人脱贫。

在湘西北的腊尔山地区,有一个叫“夯卡”偏远的苗族村落。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在这里的35户家庭几乎被隔绝在大山之中。对此,扶贫工作队对夯卡村35户147人实施整体易地搬迁,并修建了崭新的“同福苗寨”集中安置村民。

为巩固扶贫成果、确保老百姓脱贫不返贫,扶贫工作队围绕搬迁点开发了猕猴桃、蚕桑以及水稻等一系列产业。2017年,夯卡村人均收入达到8860元,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凤凰县菖蒲塘村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宜居”工程和“环境净化”工程,采取“户分拣、组收集、村处理”等模式,治理“脏、乱、差”现象,形成了画上墙、绿上房、沟种花、荒种树的宜居环境。“我们将推动水果提质增效,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做好农旅结合文章,把菖蒲塘村打造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祖辉说。

如今,在菖蒲塘村样板的示范带动下,湘西州一大批村在顺利实现脱贫后,正向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前行。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湘西州将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任务,与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新名片。(完)

来源:中新网

作者:向一鹏

编辑: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