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逐梦太空 那些助力“嫦娥五号”奔月的湖南伢子们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曾鹏 陈科维 张鹏 编辑:彭笑予 2020-11-24 14:49:4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曾鹏 陈科维 张鹏 文昌报道

“5、4、3、2、1,点火!”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员发出铿锵有力的口令,发射控制台操作手迅速按下红色点火按钮,在烈焰的映衬下,随着一声巨响,“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壮丽升空,开启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的征途。这背后,是包括湖南籍参试人员在内的所有中国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刘延.jpg

湘潭伢子刘延。

刘延:担当“万里海天第一棒”的湘潭伢子

“铜鼓岭光学跟踪正常!”“嫦娥五号”任务当天,湘潭伢子刘延和他的团队稳稳捕获火箭目标,将“嫦娥”奔月的最美瞬间展现在世人面前。

铜鼓岭测控区则由于其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被誉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火箭点火升空后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是探月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刘延深知自己岗位的重要,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从9月起,他便要求进驻到一线进行任务准备,开展设备中修改造。

2016年,硕士毕业的刘延来到这里,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求索之路。他从光学设备的数据交互岗位干起,平日加班加点刻苦,短短数月,不仅精通了本职岗位,还主动要求换岗实践,很快便做到对整个设备都基本融会贯通,圆满完成数次首区和高密度航区测控保障。短短两年时间,他的能力便得到上级充分认可,任命为该设备的负责人。

作为我国唯一一座滨海航天发射场,文昌发射场常常被笼罩在一层海雾之中,设备成像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刘延利用研究生期间学习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专业之长,开启突击钻研模式,很快就提出一种基于暗通道先验的视频去雾方法,并完成高清图像的实时处理,大大提高了设备成像质量。在此次长征五号火箭发射中,刘延再次将此方法有效运用于任务保障。

作为岗位负责人,刘延认为只有让岗位人员在任务准备阶段充分熟悉火箭的弹道特性,才能确保任务万无一失。为此,他绞尽脑汁,在现有仿真训练的基础上,加入多样化的训练功能,增加多焦段训练、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模块,为岗位人员的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时增大训练难度,才能在实战中从容不迫。”刘延这样说道。

努力和勤奋,最终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悦中得到了回报。随着火箭顺利升空,刘延兴奋地告诉记者:“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万里海天第一棒’的工作,总算没有给家乡人民丢脸!”

张梁.jpg

来自娄底的张梁。

张梁:沉迷于科研攻关的娄底籍工程师

娄底因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而得名。浩瀚星空,灿烂无比,来自娄底的张梁也机缘巧合地和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于2013年上海交大毕业之后,开启了筑梦太空的漫漫征途。

来到发射场,高耸入云的塔架让张梁深深震撼,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说:“既然来干航天了,就一定拿出点成果来!”初到岗位,面对刚刚完成安装调试和综合校飞的设备,张梁认识到已经到了形成能力的关键时刻,要迅速发挥设备功能,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

他一直自我加压,日日与书为友,把自己泡在厚厚的技术文档与各类设备资料里。同时,他深知光有书本不足以掌握了解设备。所以他总是不断向老同志“取经”,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成长为技术骨干。

梦想催人奋进。一个电脑包,一辆电动小滑板,是张梁在每个周末和假期的标配。他的周末常常是与设备相伴,与科研项目相随。任务中,他发现受限于复杂的发射场曝光条件,单一波段的光学图像难以很好地呈现火箭各阶段态势。为了有效增强图像质量,他发挥自身所学,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融合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次任务中,融合后输出图像也再一次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光学跟踪过程中常常依赖于伺服操作手发现和跟踪目标。能不能让计算机代替一部分人脑的工作呢?张梁带领团队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经过反复试验,一种基于检测的目标跟踪方法新鲜出炉,可以实时感知出现在视场中的火箭目标和位置,极大提升光学设备智能化运行水平,设备完成了“有人跟踪”到“智能捕获”质的飞跃。

努力终获收获。火箭腾空而起,任务圆满成功。回味着自己的辛勤付出,张梁感到他就像万千航天人中的一股涓流,汇入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汪洋大海,那是一种非一般的满足。

吴东正在操作设备.jpg

正在操作设备的吴东。

吴东:干航天就要有益阳人“恰得苦”“霸得蛮”的劲头

火箭升空那一刻,离火箭最近的一双“眼睛”来自益阳籍摄像技师吴东。他所在的光学测控设备观测点号距离塔架仅几百米,拿到的是火箭飞行的第一手测控数据。从火箭点火到飞离塔架,仅仅几十米高度,他却要完成对几千张图片精确到像素的图像判读,并及时准确测算出火箭起飞的关键性能数据。

说起吴东,大伙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夸他工作有激情、干事有劲头。新春伊始,疫情肆虐,回家探亲的同事无法及时归队,三个点号的工作全部压在了吴东一人身上。设备转场、吊装、布线、调试……为了不影响任务进程,吴东一个人顶三个用,早出晚归成了常态,正是凭着一股益阳伢子“恰得苦”“霸得蛮”的劲头,设备得以正常开展任务调试。

在“嫦娥五号”任务准备阶段,吴东被查出患有心脏疾病,需要入院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他依旧对岗位念念不忘,时不时打电话询问设备状态,指导新同志进行操作。一回到单位,他就马不停蹄赶到点号查看设备。不少同事都劝他悠着点,他指着设备笑着说:“不要紧,这才是给治疗我‘心病’的灵丹妙药。”

火箭发射前,吴东早早前往点号就位,对设备状态进行确认。他是最早一批进入任务状态的测控岗位人员,同时也是最晚撤离现场的。十多个小时的高压鏖战让大家对吴东的身体表示担忧,但在吴东心中,只有完成任务,不负嘱托,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切准备就绪,吴东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10、9、8……”随着指挥员下达点火口令,火箭腾空而起。操作台上,吴东沉稳操作,精确判读,圆满完成任务。享受着任务成功的喜悦,吴东表示:“能够用自己所学贡献祖国航天事业是我的骄傲,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注支持,我会再接再厉,为家乡争光!”

刘盟在查看设备.jpg

刘盟正在检查设备。

刘盟:“嫦娥五号”飞往“月亮粑粑”,张家界小伙圆梦放射场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跟大多湖南人一样,这首《月亮粑粑》也陪伴了张家界籍通信岗位操作手刘盟的童年时光。这个张家界小伙心中从小对月亮有着无比的憧憬,常常幻想月亮之上有着什么神奇的事物。

去年8月,大学毕业的刘盟怀着梦想来到文昌。看着探月工程赫然列在发射场发射计划之中,他激动万分,儿时魂牵梦绕的探月梦想在心间涌动。刘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信系统是发射场系统的五大组成之一。作为通信岗位操作手的刘盟负责这次发射任务的图像通信传输。在任务中,他要接收各测控设备的图像信息并解码、剪辑、传输……他保障的是一条非常关键的“神经网络”。

最初,刘盟被安排到时统调度岗位。当时疫情紧张,岗位人员缺少,能够亲手帮带的同志也不多;加之任务期限紧张,他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只能加班加点刻苦训练,短短数月,刘盟就精通了本职岗位,圆满完成了长五B首飞等数次重大任务。

“天问一号”任务中,由于岗位需要,刘盟被调换到图像通信岗位。新岗位、新环境、新任务,刘盟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岗位上,泡机房、拜师傅、跑线路、学技术,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他一直留在机房,反复查资料、学原理,直到弄懂为止。在老同志的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设备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也顺利通过了探火任务的考验。

面对实现儿时梦想的“嫦娥”任务,刘盟更加用心刻苦。为了尽可能减少误操作和设备故障,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从任务启动开始,他就铆在岗位上,一遍一遍演练,一次一次地回想和预想,模拟真实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开展针对性训练。

24日凌晨,随着长征五号火箭的顺利升空,刘盟抬望夜空,思绪也跟随着那奔月的“嫦娥”一同飞向了“月亮粑粑”。“圆梦的感觉真好!”刘盟笑着说。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曾鹏 陈科维 张鹏

编辑:彭笑予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1/24/86321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