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在古塘乡建设的大型集中安置点,让1300多人走出大山,搬入城镇。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涟源报道
这是一个发生在对涟源进行“蹲点报道”期间的真实故事。
一
那是一个秋雨连绵的黄昏,忙了一天的我,饥肠辘辘。为了填饱肚子,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左顾右盼着,顿感一丝丝寒意。
“先生,吃饭不?”伴着一声清脆的招呼,我在位于光明街的一家小饭馆门口停了下来。只见一个个子不高,长得端庄秀气、老板模样的女人,微笑着从店里走了出来。
“请问您想吃点什么?”她随手递过来一个菜谱。在点了一道香干炒肉后,我不忘附上一句,“最近‘上火’,少放点辣椒。”
“一听口音就知道是外地人,是来涟源做生意,还是游山玩水?”女老板随口问道,然后朝里间走去。我回答从长沙过来,是来扶贫的。
听说是来扶贫的,女老板下意识地停了下脚步,抬了抬头,含着感激的神情向我望了一眼。
一边说“是来帮我们扶贫啊!那要感谢您们!”一边吩咐饭店的厨师,“这个大哥应该饿了,加送点小菜”。
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端了上来,我明显感觉到,除了自己点的菜分量“足”很多,还多了一碟蔬菜。
可能真的是饿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狼吞虎咽了起来。
桥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长势喜人,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二
吃饱喝足了,故事的小高潮也就开始了。
擦拭完嘴巴,我问“多出的蔬菜要多少钱?”她说“不要钱” ,我说那怎么可以, 她说“那怎么不可以,您们大老远来帮我们,又是修路又是架桥,还帮我们村里养鸡养鸭,开个饭馆还帮忙申请贴息贷款......对我们帮助大着呢!送碟小菜算什么。”
言语中充满了对扶贫政策的深切感谢。
就为那碟蔬菜,我坚持要按“市场行情”给20元钱,她坚决不收,说是略表心意。一张巴掌大的钞票,我递过去她退回来,就在这推来攘去中折出了几道痕。攘去的是本分,推来的是感恩。
真情无价,感恩有因,只是没想到,它会落到我的身上。
从饭店出来,走在大街上,回想起女老板淳朴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蜕变,一股暖流在心中激荡。
新修的七星街镇甘庄村小学。
三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去过的地方很多,让人深思的不多。也吃过很多的饭菜,但让人回味无穷的寥寥可数。
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几个月的蹲点转瞬将逝,但那顿再简单不过的晚餐,却一直在我脑海里萦回……
一个很普通的生活日常、一个很普通的饭店老板、一个很普通的举动,却深刻地透射出党和政府的扶贫举措,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深暖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彭笑予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