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芳 株洲报道
寒风凛冽,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大铁门外,站着一对戴着口罩的母女;铁门内,是陪伴福利院孩子隔离了两个多月的院长熊辉。疫情当前,一家三口就这样隔着铁门短暂地相聚。
“注意身体”“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妻子担心血压高的丈夫,熊辉则心疼辛苦照顾家庭的妻子,分离两个多月才见面的夫妻俩都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简短的问候过后,熊辉擦了擦眼泪,自己推着轮椅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作为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的院长,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的两个多月,熊辉都吃住在福利院,这只是他多年来全身心扑在福利院工作上的一个缩影。
2018年2月15日孩子送给熊院长自制新年贺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熊辉和孩子们谈心聊天。
拯救
临危受命,他盘活了濒危的福利厂
2002年3月,株洲市福利工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工厂所有的房产证和土地证都抵押在银行,累计欠银行760多万元贷款,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境地,每天都有人来催账,拿不到工资的员工三天两头闹事,工厂局面一片混乱。
此时,熊辉临危受命,出任社会福利工厂厂长。他拿出自己的12万元积蓄,先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稳定军心后,他带领大家一起想办法,忙了几个月,对各类欠款达成了分期偿还的协议。
得到了喘息机会的福利厂在熊辉的带领下加班加点恢复生产。当福利工厂逐步向良性发展的时候,熊辉制定了“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做大做强”的工作方针。“十一五”期间,他筹集90万元资金新建了一栋1360平米的厂房,将电力增容到400KVA,新建一间配电间,并对整个生产区排水管道进行了全面改造,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水电问题,为工厂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2003年,熊辉成立了株洲富力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福利工厂的职工采取了人员分流,为福利工厂分担压力。公司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取得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引进了无铬触点、化工添加剂这两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使工厂的生产走上了高科技发展的轨道,新引进的产品当年就为企业创造了4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工厂的投资环境,为工厂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分期偿还要求,福利厂用了6年时间,终于将所有债务全部清零,赎回了工厂在各个银行抵押的土地证、房产证等。值得一提的是,到2010年,工厂职工人均工资实现了翻番,全厂工人齐心协力,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院里会根据每个孩子情况,将孩子们分为集中养育、“类家庭”养育、寄养、“兄弟连”等多种模式。图为熊辉去看望寄养家庭的孩子
探索
开展“全纳”教育,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2016年8月,熊辉被调往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担任院长一职。“做儿童工作我完全是个‘门外汉’。”熊辉坦言,但“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怎么对自己的孩子就怎么对他们。”
感同身受,心系于怀。抱着这样的想法,熊辉很快在儿童教育工作上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刚到福利院时,熊辉发现很多低能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更别提娱乐和学习了。熊辉很痛心,他不想任何一个孩子被落下。当年12月,熊辉在与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的接触中了解了“全纳”教育理念,这让熊辉茅塞顿开,开始了“全纳”教育的探索。
2017年,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被省民政厅定为“全省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化服务”试点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发展基金会、省红气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市虹雨社工服务中心三家专业社会组织,逐步启动了“全纳”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康复师能力建设、类家庭养育、家庭寄养社工服务五大项目,打造“养治教康社”融合发展的“全人·全程·全纳”新型养育模式。
“将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熊辉所理解的“全纳”教育。“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就从每天帮助他们练习自主刷牙洗脸开始。”熊辉说,为确保孤弃儿童的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他带领全院职工从关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制定一日流程,确保孩子都能得到不同方式的抚育、康复和教育。
“全纳”教育项目开设7个班,面向院内所有特需儿童。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写字、数学、读古诗、舞蹈、绘画和手工;课堂外,老师带领他们逛超市、游公园、参观博物馆……孩子们从中收获知识、亲情与快乐。
时间和爱是最好的良药。无法坐稳的脑瘫患儿含玉,经过2年多的亲情抚育和康复教育,已经能自由独走,老师们正争取让含玉融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重度智力障碍的青青通过专业评估,进入运动班学习了手工、舞蹈和烹饪,现在不仅体育成绩进步明显,还表现出对绘画的异常天分,变得落落大方,自信开朗;下肢残疾的月芳从小喜欢乒乓球,天赋出众,被安排前往北京体培残联中心接受轮椅乒乓球专业训练,2019年她参加全国第十届残运会轮椅乒乓球项目获运动员道德风尚奖……“全人·全程·全纳”教育模式下,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每个生命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尊重。
2019年12月,熊辉和同事们打造的这种新型养育模式,被《中国社会报》头版刊登,《新华网》《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推介,省内外多家兄弟福利院纷纷来株洲学习取经。
图为熊辉参与类家庭亲子活动。
所谓“类家庭”,即由院里统一提供类似普通家庭的几室几厅住房,从社会招聘夫妻做“爸妈”住进来,每对夫妻养育几个孩子,组成“家庭”,像普通家庭一样生活,照顾孩子日常起居,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做康复。
提质
软件硬件提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殚精竭虑探索全新教育模式的同时,熊辉还千方百计促进福利院提质升级,从硬件和软件上提升配置,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舒适。
主持福利院工作这几年,熊辉多方奔走,每年向省民政厅争取“养治教康”专项资金100万元,建设了特教资源教室10间,类家庭家园建设8户,康复功能室11间,心理咨询功能室5间,特奥运动场馆近800㎡,建设资金约250万元,添置了吞咽神经和言语治疗仪、教学电子白板、儿童认知系统等现代化康教设施设备添置资金约170万元。孩子们生活、学习区安装上了净水系统和暖气片,爱心餐厅完成了装修改造,还将院内绿化、喷泉进行提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单位。白色单调的风雨连廊也变成了展示儿童风貌、文化建设成果的文化长廊。
2018年,熊辉还向省民政厅争取了200万维修资金,完成了全院自来水管网,儿童养育楼、类家庭服务中心外墙维修改造。
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离不开建设一支专业化人才。熊辉制定了“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方面陆续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等各大高校学校引进16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福利院康复、教育人才队伍,以满足“全纳”教育顺利启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争取培训机会,选派业务领导、中层干部、护理员、康复师、教师等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并要求他们回院内传授学习经验,通过压担子促进专业人才能力的成长。提升人才技能,熊辉很注重培训加实操,利用项目业务培训的契机和春晖博爱、湖南省红气球未成年人健康服务中心、市中心医院的专业技术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训练、竞赛,提高专技人员专业素养,3年来,开展项目业务培训46场,参训人员500余人次。
轮椅上的熊辉挂心孩子冷暖,工作之余会去看看熟睡的孩子
逆行
疫情面前显担当,守住一片净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1月20日下午,熊辉主持召开全院工作人员会议,部署春节安全消防及疫情防控工作。
1月21日起,福利院全面停止爱心接待及社会来访,实施全封闭和分区分级管理,全面落实院内消毒流程;1月27日开始,熊辉带领66名“爸爸妈妈”“寄宿”在院近90天,不换岗位。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抗疫时光。
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熊辉始终以守护245名孤残儿童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从组织领导到预案措施细化,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到工作人员的管理调配,从分区管理到筹集防控物资等,桩桩件件都督查落实到位。
封院伊始,工作繁重,患有高血压的熊辉收缩压多次冲到200以上,手臂出现大面积紫癜。医生严令必须住院,可他草草服几粒家人捎来的降压药后,又投入战斗中,全力守住福利院一片净土,实现了孩子们“零感染”的目标。该院制定的疫情防控方案,得到省民政厅的肯定,并在全省的儿童福利机构推广并借鉴。
疫情期间,孩子们生活学习受到限制,熊辉组织院内特教老师、康复师、社工等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工合作,组织创新“云课堂”、送教上门,将不少特教课程搬到线上或送到寄养家庭中,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上课、与老师互动,紧张的封院期间,孩子们不仅没有落下课程,日常生活和康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全人·全程·全纳”的孤残儿童服务理念,在疫情期间绽放光彩。
“付出很多,收获也很多。”回顾走过的路程,熊辉感触良多,这些年倾注在福利院的心血,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真情,换来了真心的回报,孩子们看到他都会热情地叫他“熊爸爸”。
尽管行动不便,熊辉还是会每天推着自己的轮椅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温柔地叫着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伸出双手把他们紧紧抱在怀里……“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成了烙在熊辉骨子里的人生格言,作为特需儿童护教工作的排头兵,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恒、诚、爱、敬的真谛,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