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村庄规划丨沙洲村:传承红色基因 旧貌换新颜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张英 旷倩煜 编辑:肖拓 2020-12-14 21:54:07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1607.png

红网时刻记者 何超 张英 通讯员 旷倩煜 长沙报道

今年26岁的朱世伟清楚记得,今年他回到家乡郴州汝城县沙洲村创业的整整三年了。2017年8月,在广东务工的朱世伟回到在沙洲的老家。彼时,他的家乡作为“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逐渐家喻户晓。在全新村庄规划指引下的沙洲村,刚刚走上“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瑶乡”的发展模式。

2019年,沙洲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内外各级党组织在此开展党性教育5935余次,平均每天游客达到1000人次,春节期间最高达到1万余人次,全年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

沙洲节会。

“如今,我自己经营的夜宵店,高峰时一晚能赚3000元,一般情况下也能有1000多元。”朱世伟告诉记者,沙洲村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让很多像他一样的外出务工的人都回到了家乡,也让常年在家的人找到了谋生的饭碗。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如今的沙洲村还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产业红火,村民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重新规划后的沙洲村,在“不挖山、不填水、慎砍树、慎拆房”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风貌和田园村落格局。“可以说,实用又科学的村庄规划带飞了沙洲村,欢迎你们都到沙洲村来打卡。”朱向群表示。

化资源为财富

沙洲村的村庄规划起于2016年11月,由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担纲,于2017年11月竣工。历时一年,团队坚守沙洲,全程负责测绘、规划、设计、施工指导工作,多工种技术骨干长驻沙洲达6个月之久,确保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

沙洲村是贫困村,全村142户529人,其中建档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97人。沙洲又属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后山为石头山,难以发展经济林。创造财富、助力脱贫成为规划设计团队打造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团队通过全面调查,摸清家底,最终考虑依靠“三色”资源(即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通过旅游创收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沙洲村。

绿色生态资源即村后的磐石山和村前的田园、滁水河等,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徐解秀故居、红军卫生部旧址以及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发展红色文化游;古色村落资源包括古民居、古宗祠、古桥及民俗风情、瑶族文化等。

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村里经济滞后,绿色资源得不到利用、红色与古色资源缺乏保护。规划以红色故事为契机,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生态游,如散步、登山、观赏与采摘等;开发红色资源发展文化游,如参观陈列室(馆)、集体宣誓、重走长征路等;开发古色资源开展民俗风情游,如开展农耕文化、瑶乡文化、土特产购买等体验活动。

2017年,沙洲红色景区建设全面展开,村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据统计,因旅游带动农业、服务业发展,2019年沙洲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

化农区为景区

化农区为景区既是沙洲村规划设计团队的立足点,也是规划设计的归宿。属于边远乡村的沙洲,寻常巷陌,普通屋舍,如何在保留可供体验的乡村生活气息的同时,又形成具有观赏性的风貌景观?

为此,规划设计团队明确了保护“村、园、水、山”格局,务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保护好古民居,鼓励村民留在古民居中生活,延续生活场景。另行选址建新房的村民,其古民居移交村集体用于发展商业、民宿等集体经济。”郴州市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建房屋均统一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外立面统一为古民居风格;村庄内现有的菜园、果树都予以保留,村内空坪隙地也开垦为菜园或种上果树,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沙洲村村内古建筑。

于是,村庄转型旅游景区后,村前的田园也规划为四季果园;村前的滁水建设成风光带,配套建设游道、拱桥、水坝、亲水码头;村后的磐石山规划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

在交通方面,过去沙洲村交通可达性差,道路等级低,仅有一条三米宽的通村道,与周边村庄联系仅靠机耕道。规划时新建了旅游公路,拓宽省道S324线厦蓉高速文明出入口至旅游公路段;内部又新建3米绿道,串联沙洲、韩田、秀水三个村组,还依据条件和设计确定网状游步道。

朱向群向记者透露一组数据:目前,全村种植奈李、枇杷、水晶梨等特优水果780亩,发展农家乐、民宿等32家,农特产一条街摆开摊点上百个。沙洲村还建立了农业旅游创新示范基地,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后,体验农耕生活,村民则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务工资增加收入。

规划设计团队负责人表示,乡村生活就是沙洲旅游的特色景观,保存原有的乡村生活场景、生活气息是规划设计的总方针,也是成功之处。

化腐朽为神奇

今年50岁的朱志平是土生土长的沙洲人。在他多年的记忆里,沙洲村曾经环境脏乱,房屋破败,垃圾随处可见,臭水沟到处都是。“如今的沙洲哪里还是过去的样子,环境整洁,到处都是绿树花草。”朱志平说,大家生活很舒适。

原来,沙洲村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过去大多村民外出务工,村庄严重衰败,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在村庄整治中,规划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创意,创造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首先,规划团队通过保护修复古民居、统一建筑风格,新建村内住房,疏浚沟渠、引水入村、见缝插绿、菜园围篱进行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环保公厕,结合巷道修复完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零排放;垃圾入箱、集中处理,实现污染物日产日清。

滁水河掠影。

“像村口菜园的石垒篱笆、竹木篱笆,我们利用倒塌房屋的废弃材料进行简单修补,就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厚重历史沧桑感的艺术作品。”规划团队成员黄科向记者介绍,坍塌旱厕的基础、墙体被重新翻建、修复成“星级”旅游公厕;土坯砖房屋的山墙被悬挂上犁、钯、锄头、镰刀等农家元素就成了富有创意的农耕文化墙。

“还有雨污分流,我们通过疏通房前屋后的排水沟,串连成网,汇集溪流雨水,再排至村前田园、河流,灵动的水流给村庄增添了灵气。”黄科如数家珍。他还透露,为保护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处的两株长势良好的樟树,规划设计团队临时修改施工图纸,在停车场顶部挖出两个孔洞,给樟树留出生存空间,同时为停车场提供了自然通风、采光。

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沙洲村在没有大拆大建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修旧如旧,保留村居原貌,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既助力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铺平了道路。

朱向群介绍,2018年,沙洲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沙洲村实现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相比2014年增长逾百倍;村旅游综合收入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相比2014年增长264%。

湖南省首届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展评活动——“家乡的样子”展览开展在即,沙洲村和十八洞村将作为典型案例特别展出,届时,欢迎大家前往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观展,近距离感受村庄规划的魅力。

来源:红网

作者:何超 张英 旷倩煜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2/14/87026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