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塑造新时代创新发展形象,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深入做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红网时刻特开辟【名师风范】栏目,以点带面,展示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红网时刻记者 陈奥男 摄影 陈杰 长沙报道
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学生正迎着夕阳在公共黑板上誊写着文学的知识分享,这个画面恬静中带着与这个学院一脉相承的书香韵味。文学院所属的中文专业是湖南师大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历史悠久,名家荟萃,实力雄厚。如何在当下延续曾经的“文学盛世”,带给学生专业又有温度的中文课堂,作为院长的郑贤章与学院其他领导成员团结一心,找到了一条让老师安心、学生放心、学术专心的发展之路。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郑贤章。
内外兼施 把学校制定的人才计划实施到极致
学院首先做的第一步就是充分地利用学校已有的人才政策对外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对内促进已有教师发展。湖南师范大学为了加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制定了“潇湘学者”和“世承人才计划”两个主要的人才计划。
通过“潇湘学者”计划主动联系优秀文学人才并将人选推荐给学校,探索下一步人才引进可能。通过“世承人才计划”进行内部教师培育,一方面请文学界名家名师来校进行讲学讲座,另一方面派遣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使他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大加快教师成长的速度。
郑贤章欣喜地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讲座与交流,文学院的教师团队在不断壮大,尤为可喜的是45岁以内的年轻教授越来越多,后劲十足,已有的教师同样在内培过程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进入到了“世承人才计划”中,得到了更好的肯定与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学术研究当中。
“板凳甘坐十年冷” 那就尽量让这个“板凳”热乎起来
中文教育与发展和其他专业有很大不同,教师要想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极高的造诣,注定要沉得下心来在浩瀚的书海和古籍资料中潜心研究,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与决心。郑贤章一直觉得自己身为院长,实际上就是一名服务者,就有义务用心用情地为他的教师团队做好服务,让这个学术的“冷板凳”变成“热炕头”。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对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院可以帮助解决的,行政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对于超出学院解决能力范围的问题,学院也会尽力地为他们进行呼吁,向学校反映和争取,寻求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方式使得老师感到文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有着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一碗水端平 不让老师心中留有委屈和遗憾
郑贤章指出让老师能够安心做学术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做事“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外部引进的人才还是内部培育的教师,在评优评级等方面一律是以公平的方式进行同等对待,让老师的心里没有委屈之情,同时营造“以教学、科研论英雄”的良性竞争环境。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能让真正的人才坚定留下来的信心,产生对学院深深的感情。
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语言与文化”的支撑学科,近5年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新增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新增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 项、重点项目4 项,一般项目20余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等。
在学校众多人才计划的推动下,整个文学院的学术氛围优良,人人向上,“坐得了冷板凳”;另一方面在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下,在学院党政领导成员细致入微的照顾当中,“冷板凳”也变成了“热炕头”。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明白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大家都是同等的机遇与挑战,可以安心沉入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当中,更好地培育新一代的文学人才,自然形成了一个从学校重视,到教师发展,到学生培育,再反过来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奥男 陈杰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