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衡阳市衡南县柞市镇代泉村的幸福屋场。
红网时刻记者陈纲 衡南县融媒中心记者 李颖婕 衡南报道
在湖南省衡南县柞市镇代泉村杨梅组,有这样一个“幸福屋场”:连片的别墅,整齐的菜园,清澈的鱼塘,整洁的庭院……屋场里,一群老人每天同吃同乐,结伴养老,以朴实而幸福的方式活出了留守老人的快乐人生;在远方,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则团结友爱,努力工作,为故乡的老人提供温暖的保障。
杨梅组地处海拔360米的山顶之上,土壤均为紫色页岩结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困难程度曾经在当地“远近闻名”。为改变落后面貌,本世纪初,组里的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路,分别在乌鲁木齐、长沙等地从事建筑和大理石加工等业务,熟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逐渐带动了全组家家户户都发家致富,并在外地安家落户。
当年,大部分老人都跟着儿女出了村,近年来,不少老人想着叶落归根,又重新回到故乡。
说一千道一万,割舍不下的,毕竟还是乡情!
乡情:是牵挂,也是纽带
杨梅组地处偏远,资源贫瘠,当初组里的大部分老人都跟着年轻人外出,近些年来,不少老人又陆续回到这里。
“我在外头15年,去年才回。年纪大了,在外面住不惯,我就说我要住回来。”谢佩金老人一家都在长沙做生意,平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老家。近几年,谢老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她的儿女便在老家新修了房子,让她回家住。
“我在这可好耍(玩)得多!我们几个老人早上可以一起锻炼身体,养鸡、种菜,大家一起动手,安排自己的生活。”说起在老家的幸福生活,谢佩金老人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满意。
以前,杨梅组的老人跟着儿女走,帮着带小孩、做家务。慢慢的,儿女们的生意越做越好,小孩也逐渐长大,而老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之情却越来越重。老人要回乡住,家中无人陪伴,难免令儿女担忧。10年前,组里建起了祠堂,有人提议,让老人家一起开伙吃饭,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人的一致认可。
前不久,79岁的秦大玉老人突发疾病,在衡阳市工作的罗元武是离得最近的人,便马上赶回来将她送往医院,随后再通知老人的家人。“老人之间亲近了,我们小辈之间自然也就亲近了,咱们屋场就像一个大家庭,这是最可贵的!”罗元武的脸上尽显自豪神色。
幸福屋场前的健身设备,大家正在开心地玩耍。
平时,屋场里是老人们互帮互助、同吃同乐,到了年节日子,外地的亲人回到屋场,上百人也是在一起吃饭,那样的场景才叫热闹。这个幸福的屋场,早就没有“小灶”,一直都是“大锅饭”。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正在考虑把生意“做回来”,一方面可以就近照顾老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家乡的建设。
在杨梅组,不管回来多少人,都是在一起开伙吃饭。
如今的幸福屋场确实是很幸福,但是,十多年前,这里才有着一个简陋的祠堂,没有菜地,没有鱼塘,走家串户只有烂泥路,当初回到家里的老人,一下就成了“穷地方”的“空巢留守老人”。
如何妥善安排好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成了柞市镇党委政府的牵挂。
2013年,37岁的阳永生履新柞市镇党委书记。一个偶然的机会,阳永生和柞市籍企业家座谈时,让他有了一个想法:杨梅组老人的养老问题,可以发动乡贤!
乡贤:是力量,也是担当
乡贤,就是一个地方的能人,通常都是本地后辈学习的楷模。
杨梅组的晚辈们基本上都在外地工作,而且都还“混得不错”,这个组的晚辈乡贤不仅多,而且很有担当。
老人们想种菜,晚辈们就给建了个集体菜园;老人们想养鱼,晚辈们立马硬化维修了3口山平塘;老人们说去邻村耍路不好走,他们马上筹资50万元修建1公里水泥路……用罗元武的话说:“我们这里最大的规矩就是老人最大!总之,老人就是宝!”
幸福屋场的公共食堂。
最近几年来,在柞市镇党委的大力发动下,杨梅组的乡贤们自发捐款近10万元给留守老人兴办集体食堂,并与代泉村共同出资,开发油茶和果园,让老人们的生活有切实的保障。接下来,柞市镇从推进全镇亮化工程建设入手,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发动柞市籍企业家捐款100余万元,对全镇24公里道路全程亮化;引进本土企业家回乡创业投资六千余万元建成衡南麒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力度,新增农业产业合作社23家。在阳永生的带领下,全镇大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让贫困户有效增收;充分利用乡情,发动柞市籍企业家每年捐款30多万元,一对一资助贫困学子48人。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昔日贫瘠荒凉的乡村一步一步地变得美丽起来。
然而,最让柞市镇党委书记阳永生骄傲的,却是柞市镇的良好乡风。
乡风:是美德的传承,也是文明的实践
在杨梅组幸福屋场,老人重德,儿女重孝,邻里重情,这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极好诠释,也是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极好诠释,更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极好诠释。
杨梅组,只是柞市镇的一个缩影。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柞市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衡南县委、政府“四区一花园”建设目标定位,把乡村振兴及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作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工作的大胆探索,着力挖掘全镇的好人好事,隆重举办了“一新四好”评选表彰大会。“一新四好”,指的是“新乡贤”和“好组长”“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这里有勤俭持家、关爱残疾媳妇如己出的好婆婆,有几十年如一日尽心侍奉公婆的好媳妇,有长期风雨无阻照顾他人的好邻居,也有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好组长,当然,还有那些回报桑梓不遗余力的新乡贤。
代泉村党支部党员小组在杨梅组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这样的典型,在柞市镇比比皆是。”阳永生介绍:“下一步,镇里会安排这次受表彰的‘一新四好’去全镇各村开展宣讲,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弘扬崇德向善好风尚,激发见贤思齐正能量!”
如今的柞市,逐步形成了“一只羊三棵树”即黑山羊、柠檬、沃柑、红薯、黄桃种植等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新格局;而以杨梅组幸福屋场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则树立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推动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筑牢了乡村振兴之魂。
柞市镇党委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衡南县委、政府提出的“四区一花园”建设目标定位,不断加强基层党建,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着力推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将在书写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鸿篇巨制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红网
作者:陈纲 李颖婕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