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新网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湖南筑牢长江腹地生态屏障

来源:中新网 作者:鲁毅 编辑:陈加宁 2021-02-01 14:01:16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当下,湖南正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湖南主政者强调,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之融会贯通,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以抓保护、抓治理、抓建设的实际行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

中新网长沙1月31日电(记者 鲁毅)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和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是长江经济带的“大腹地”和“硬脊梁”,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阵地。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导向,湖南切实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五年来,变化,不断在这里发生。

从湘江源头到洞庭湖入长江口,湖南生态环境发生着可喜的改善;从老旧工业基地的搬迁到新兴产业的培育,湖南不断破旧立新;将破坏的山水涅槃重生为富民的“金山银山”,成为湖南人的发展新思路。

以退为进 推动生态系统恢复

冬日暖阳下,素有“洞庭之心”之称的湖南益阳境内大通湖湖天一色,大批越冬候鸟在洲滩上栖息、觅食。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前来这里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来越冬的候鸟有15种之多,总数超过了10万只。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在保护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以“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为重点,构建以省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省长为总河长,省、市、县、乡、村责任全覆盖的五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重化工企业关停并转、开展禁捕退捕、拆网箱撤矮围、整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协同推进流域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

湖南先后关停铲除长江干流岸线全部39个非法码头,完成42个泊位的关闭拆除和泊岸整治;推动洞庭湖流域禁养区禽畜养殖全部退出,自然保护区全面禁采、砂石码头全部拆除、核心区欧美黑杨全部清除、非法矮围网围得到彻底整治、94家制浆造纸企业全部关停;推进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破解“化工围江”找到新思路;截至2020年10月,湖南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全面退出长江干流、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干流禁捕退捕范围。

洞庭湖区生态得到根本改善,2019年,洞庭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接近Ⅲ类水质标准,洞庭湖越冬候鸟超过24.7万只,创近10年之最;江豚稳定栖息种群达220头,麋鹿种群164头,白鹭翱翔、麋鹿嬉戏、江豚腾跃的美丽画面又重现洞庭湖。

2020年1月至11月,长江水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是多年来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湖南境内长江大堤外滩宜林地植树种草以及沿长江可视范围内宜林地补植复绿,湖南共完成长江岸线造林19593亩,促使163公里长江岸线变身美丽“风景线”。而今,沿江而行,芦苇随风起伏,触目葱茏,江天一色。当地居民由衷地赞叹,水变清了,堤变绿了。

转型升级 提升经济“绿色含金量”

与许多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湖南一些老工业基地沿江生长,而粗放型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污染不仅威胁着江、湖生态,也逐渐困住了这些老工业基地新的发展。着力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一系列强制性、约束性标准倒逼着湖南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金量”。

紧邻湘江的株洲清水塘,曾是中国重要的冶炼化工基地,也成为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2017年,株洲开启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高高耸立的烟囱、鳞次栉比机械轰鸣的化工厂房,终成历史。

“大搬迁不是污染转移,而是转型升级迎来新发展。”清水塘搬迁改造指挥部综合管理组组长刘吉勇说。搬迁整治后的清水塘,随着三一能源装备、绿地滨江科创园、恒和工贸总部等重大项目的进场和快速建设,一座生态科技新城将在湘江之滨拔地而起。

距离长江约1公里的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己内酰胺产业正在经历搬迁与产业链升级的巨大转型。从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产品到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品及下游产业项目,从原来占地4000亩到只需2650亩的新项目地址,搬迁后的内酰胺产业链生产率更高、污染排放量有所下降,还将通过与下游企业合作适当延伸产业链,形成聚酰胺全产业链在岳阳地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将给地方带来千亿元GDP增量。

湖南累计关闭“散乱污”企业1563家、涉重企业1200余家,完成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五大重点区域搬迁和重金属一流污染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修复。

近年来,湖南还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建设行动,集聚要素资源补链、强链、延链。2020年,湖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元。湖南正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倚绿生金 绘就生态富民路

位于常德市安乡县安丰乡境内的珊珀湖,是洞庭湖水系一个半封闭型调蓄湖,也是著名的渔业养殖基地。曾经大规模投肥养殖,竭泽而渔,一度让这颗清亮的明珠蒙尘失色。

在湖边长大与珊珀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60岁出头的老渔民黄小林,几年前原本打算随儿子去深圳颐养天年。该县采取“全面禁投、环湖截污、重点清淤、多点活水、生态修复”五大治理措施用三年时间全面整治珊珀湖,而今珊珀湖水草茂盛、湖风清新。黄小林不仅不去深圳了,还将孙女接回照顾。

生态环境向好后,周边村民收益也开始多元化。该县正在打造生态鱼品牌,未来村民生态养鱼都会卖出好价钱;珊珀湖水利风景管理处引进的治理施工企业,村民都能优先务工。

“治湖目的就是要打造出名副其实的旅游目的地,产业转型目的就是让珊珀湖站稳‘安乡农仓’品牌高地。”珊珀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主任王钟济这样描绘未来。该管理区在尊重湖形湖貌基础上,又环湖打造出亲民休闲观光旅游线,建设亲水平台、廊道、人行步道等设施,生态养殖加旅游观光成为当地独特新资源。

南洞庭湖畔的益阳沅江则用遍布洞庭湖湿地的芦苇撬动一个百亿元新产业。芦苇是优质的造纸原材料,洞庭湖区造纸业繁荣时,芦苇价格也水涨船高。洞庭湖区的造纸业等高污染产业关停后,余下芦苇成为沉重的生态负担。

拥有45万亩高产芦苇湿地的沅江,将目光瞄准芦苇的嫩芽——芦笋,提出推进沅江芦笋产业化建设,打造百亿新型产业链,实现从传统造纸业到生态健康食品的转型升级,以沅江芦笋为主要原料,开发出面条、膳食纤维粉、酵素、多肽饮料等数十个产品。

当前,芦笋产业在沅江遍地开花。每年三、四月份芦苇采摘的高峰期,当地光采摘用工就多达近3万人,户均劳务收入近3万元,成为湖区新的致富法宝。

当下,湖南正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湖南主政者强调,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之融会贯通,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以抓保护、抓治理、抓建设的实际行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完)

来源:中新网

作者:鲁毅

编辑:陈加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