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海报,有机会获赠书法作品。
都说见字如面,看一个人写的字,未尝不是认识这个人的一种途径。2018年,记者曾在友人家中见过一幅字画,字秀笔劲,颇有触动。一问才知这是黄瑞冬的作品。当时友人介绍,这是一位“写了很多张《心经》”的书法家,便留了印象。不想三年后的今日,偶遇黄瑞冬老师,越聊越有意思,便有了这组图片故事:“黄瑞冬和他的4745个时间印记”。
为什么说是4745个时间印记?黄瑞冬告诉记者,他习惯每天书写《心经》,年头已有13年。13年来,一天都没有断过。这些年除了朋友请走的数张,目前留存在自己工作室的,少说也还有三千余张。
黄瑞冬说,自己抄写《心经》始于2003年;到了2008年,书写的格式、笔墨,乃至纸张都形成一定制式,养成习惯;《心经》全文260个字,不仅文字早已熟稔于心,每个字,甚至字的某一比划,其中的记忆和认识都对他来讲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四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由于抄写《心经》,黄瑞冬已记不得写秃了多少支笔。练字不成,对画画的同行来说,在技法上又可以有别的用处,所以即便是写坏的笔,黄瑞冬也会留着,待下回给画画的同行送去。
坚持了13年的习惯,也越来越受到认可。如今,他的《心经》作品不仅时常被友人“请走”,甚至还会出现“预定”的状况。他在某时某日书写的《心经》也成了他人眼中一份独有的时间印记。于谦特意来长沙收藏了黄瑞冬的《心经》作品。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收藏了黄瑞冬的《心经》作品,并且特意和作品合影。
不仅只是抄写《心经》,黄瑞冬的字在同行圈内一直颇有名气。走在蔡锷路上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处,黄瑞冬不经意地说,“这里的牌匾也是我写的”。
黄瑞冬告诉记者,受文物局之托,他为长沙各处纪念旧址题过字的少说都有近20处。
在黄瑞冬看来,书法不仅讲究出处,也要关注受众。为了写好这些牌匾,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希望呈现出来的作品(大家)不仅是读懂,更从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当自己题字的牌匾挂牌以后,黄瑞冬会再回去看看:“同样一幅作品,放在什么样的时空中,什么的环境下,展现出来的效果、给到人的心境也会不同。”
学而时习之。通过回头去看自己的作品,黄瑞冬认为这也是给自己再创作的一个灵感,为下一次作品积累经验。
如今,各类档案馆、博物馆都会向黄瑞冬约稿。对于各项邀约,黄瑞冬总是持“敬重”之心,“要对得住时间的沉淀”是他为自己树立的标准。
长沙市档案馆不仅收藏了黄瑞冬的作品,还为他建立了“名人档案”。
黄瑞冬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字样送至长沙市档案馆留存,档案馆馆长马强给黄瑞冬讲解入库的情况。
近来,黄瑞冬还会被请去各大学校,为学生上书法课:“书法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其实现在的孩子对书法接受度挺好。”
黄瑞冬的女儿每天放学都会来工作室练一个小时的书法,这个习惯从她三岁起不知不觉也坚持了九年。
同行圈内常有笔会交流活动,以字见面是大家常用的交流方式。黄瑞冬介绍,有时看一个人的作品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甚至能猜出几分作者的经历和心境。
创作是相融的,黄瑞冬和面点行业大师何华山交流。
13年坚持一件事,黄瑞冬的初心只是想“慢一点”,生活慢一点,心境方才宽一些。
红网时刻2月3日讯(记者 陈杰 见习记者 肖帅)快节奏的时代,不少人都心向往之“慢生活”。你可记得自己曾为慢生活付出过什么样的努力吗?长沙有这样一位书法家,通过每天书写小楷《心经》来达成内心世界的追求,一写13年有余。他就是书法家黄瑞冬。
自2008年起,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黄瑞冬每日抄写《心经》的习惯,一天都没有间断。通过一笔一画的沉淀,黄瑞冬寻找到自我修身的途径。其创作的《心经》作品,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收藏家马未都看到黄瑞冬的《心经》后,不仅大加赞赏,还特意来到长沙,专程约见了黄瑞冬,并收藏了黄瑞冬的《心经》作品。
对书法稍有了解的人大多都知道,写小楷耗时磨志,要做到笔画端直,一气呵成颇为“讲究功力”。黄瑞冬直言,这个过程练字,也“炼”心。曾经,他一旦被琐事打断,便会“心不正,字不顺”;如今,他已能做到“提笔自然、放笔自然”。在黄瑞冬看来,这个变化的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
如今,黄瑞冬不仅小楷《心经》作品受人追捧,他的书法作品亦被文化部收藏,并多次入展国家、省市书法展。在长沙市档案馆、中国简牍博物馆都有黄瑞冬的《心经》作品被永久收藏。
被博物馆典藏的字,你是否也想一睹真迹,甚至收藏一幅呢?记者与黄瑞冬商量后, 为红网时刻读者开设了一个小小的福利:
收藏本条链接中的首图海报,转发至朋友圈。
获赞100个,即获赠黄瑞冬书写的“福”字一幅;
获赞200个,可获得与马未都收藏同款的黄瑞冬小楷作品《心经》一幅。
见字如面,想要慢生活的你,不妨参与一下,试试手气吧。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杰 肖帅
编辑:陈加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