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村级样本30例之永定区马头溪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宁奎 编辑:彭笑予 2021-02-15 08:51:44
时刻新闻
—分享—

俯瞰张家界市永定区马头溪村。 通讯员 摄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中无处不在的土家元素,让观众颇为关注。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正是该剧的主要取景地之一。

马头溪村处于苏木绰地区的核心地带,一条清溪欢快而下,穿行其间。“苏木绰”意为土家族的“祖源之地”,该村九成以上居民为土家族。村子里,两里一碾坊,三里一油坊,一座座古朴的风雨桥倒映溪上,一处处吊脚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然而,这样美丽的山村,却一度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养在深闺人未识”,百姓生活在贫困中。村党总支书记郑明华说,青年外出务工,妇孺留守务农,曾是这个深山土家村落的常态。

乡村旅游,吹醒了这一方山水。

农耕用具成为游客眼中的“稀罕物”

马头溪村有一座“村史馆”。馆内,早已失去实用价值的2800多件农耕用具,成为馆里的一件件宝贝。它们都是由村民争相捐献的。对村民而言,让自家农耕用具成为游客眼中的“稀罕物”,有一种独特的自豪感。

馆中的一个沙盘,可以窥见全村样貌——一溪纵贯,两岸山体簇拥,村民沿河谷世代散居。这样的地理形态,造就了村里的交通闭塞,但同时也让这里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得以很好留存。

忽如一夜春风来。脱贫攻坚逐渐褪去这座土家古村落的贫困色彩,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马头溪村,举起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旗。

要发展,必先保护。马头溪村对全村198栋吊脚楼建档立卡,签订村、组、户保护责任状,挂牌保护。对明清以来损坏的吊脚楼进行修缮加固。对风雨桥、水碾坊、古槽门等建筑建立文字、图片、视频档案,责任到人重点保护,并向文物部门申报。抢救、挖掘、整理、传承土家民歌,以及舞蹈、戏剧、农耕文化艺术,引导民间老艺人,成立传承队伍。传承保留土家打夯、打草上树、鸡罩捕鱼等习俗……

马头溪村注重以市场化利用唤醒村民保护意识。贫困户全庆根利用自家吊脚楼打造“关水坪农家乐”,再通过纯正的土家菜肴吸引海内外游客,一年收入10来万元,脱了贫致了富。“这吊脚楼可得好好保护,很多客人就是被它吸引来的。”全庆根说。

与此同时,村里成立了“传统农耕协会”“山歌协会”“婚俗协会”“织绣协会”“传统加工协会”“村寨旅游协会”“吊脚楼保护协会”7个民间协会,均由行业能手、村寨拔尖人才和有组织能力的村民代表为协会骨干,通过文化利用、互帮互助等模式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依靠“大项目”,带动“小项目”

脱贫之前的马头溪村困在交通,更困在产业。

因为“两山夹一溪”的地形,千百年来,村里能够用于产业发展的陆路交通几近于无,只能依靠水运放排往外运送木材,且只限于春汛的三四个月。同样因为这种地形,导致本就不多的耕地,高处易旱,低处易涝。

“排到清浪滩,人进鬼门关。龙王难保你,投胎把世转。”63岁的李炎雄哼的这首古老歌谣,真实刻画了“排工”的艰辛。他说,驻村帮扶工作队坚定走乡村旅游的路子,带领村民齐心脱贫致富。从此,水、电、路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一一被击破,一个个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建设,村民艰辛不再。

如今,马头溪西线10.8公里柏油自行车游道竣工,各地骑行爱好者纷至沓来;新修沿河徒步石板游道2万米、串户石板游道1200米,游客沿河慢行,风光无限;新修、整修风雨桥、钢索桥、公路桥等过河桥梁9座,桥桥有特色,步步有意境;建成马头溪生态文化广场及生态停车广场,重大活动一场接一场……

与此同时,300亩杨梅基地、100亩石榴基地、150亩莓茶基地,以及100亩板栗基地,100亩油茶基地,形成春看花、夏垂钓、秋品果、冬赏雪的农业休闲产业,受益链条覆盖全体脱贫户。

村里的大项目一个接一个,村民的小项目也跟着一个接一个。

搭上乡村旅游快车,脱贫户龚安平搞起了养殖场,近4年出栏土鸡2000只、土鸡蛋20万枚,年收入10多万元,去年他还做起了电商,为村民销售土特产。

建档立卡贫困户郑梦慈因建不起新房,儿子入赘女方。她加入了村里新成立的土家织锦合作社,加上村里保洁的工资,一年收入近3万多元。去年5月,新房落成入住,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

喝土家酒,唱土家山歌,住吊脚楼

2017年的春节,湖南卫视一场“直播苏木绰”,让苏木绰的人文风景惊艳了世界。这座寂静了千年的古村落,瞬间成为各地自驾游客的向往之地,“马头溪”的文化IP,响彻全国。

趁热打铁,马头溪村依托张家界旅游大背景,以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引流国内外游客为核心,将传统民俗活动包装放大、常态化开展,让游客到村里喝土家酒、吃土家饭、唱土家山歌、住民宿吊脚楼,让他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到纯正的土家民俗风情。

2019年7月,“六月六山歌擂台赛”在马头溪唱响,来自湖南、湖北、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市区)的108位原生态山歌手争霸“山歌王”,来自马头溪的歌声,传遍山山水水,引来上万名游客。

包括“山歌擂台赛”在内,“土家万人糊仓节”“土家榨油节”“土家晒秋节”“土家年货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的举办,全方位打响了“马头溪”民俗品牌。

央视“远方的家”“穿行古村落”“探索发现”,世界著名户外旅游杂志《孤独的星球》《中国国际旅游》等20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来到马头溪村采风,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等18所高校师生到村里开展社会实践,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公司总裁迈克尔博士、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总裁安迪等文化名人来这里考察土家民居,众多绘画与摄影名家来到马头溪写生、拍摄。

“土家文化影响越来越大。”郑明华说,受土家婚俗的影响,目前村里已经接待了来自法国、新西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多场婚礼。

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漫步马头溪,百年风雨桥依旧诉说着故事,但今天的故事分外动听。

■采访手记

乡村旅游“头牌”

走进马头溪,就走进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伊始,古寨就制定了“土家文化搭台,乡村旅游唱戏”的发展战略,所有的上层建筑,都在文化的基础上筑砖垒瓦。最终,马头溪村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张家界的乡村旅游“头牌”。

在马头溪,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糊仓,听到古老的山歌,聆听古老的故事,触摸古老的吊脚楼。榨油、碾米、打糍粑、酿米酒,既可以体验,也可以品尝。正是这些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赢得了30多万游客的青睐,带动整村脱贫,也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先进村”“国家森林乡村”……在乡村旅游的强势带动下,一项项荣誉实至名归,也为马头溪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大踏步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宁奎

编辑: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