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物志 丨 老乡们怎能忘记 扎根在湖湘大地上的战贫身影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张俊 编辑:周紫娟 2021-03-03 16:23:5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在湖南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驻村队员、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山村,他们以热血铸就忠诚,以生命践行使命。从巍巍武陵到莽莽雪峰,从浩浩洞庭到汤汤湘水,他们在广袤的潇湘大地上写下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谨以此篇,向他们致敬!

红网时刻记者 张俊 实习生 周紫娟  整理报道

“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讲述了广大扶贫干部的故事。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湖南省共有90名先进个人、67个集体受到国家表彰。

在《向祖国英雄致敬》的雄壮乐曲中,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

时光倒回到2013年之前,那时大山里传唱的还是“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如今的这份荣光,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一代人的坚守

湘西十八洞村施成富和龙德成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苗家有句古话,叫“锄头落地养一家”。

可这方水土不养一方人,田地匮乏贫瘠,旱涝失收。

为换全家上下一天的口粮,施成富得钻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深处,挖上100斤的岩灰。

如今83岁的施成富,五六十年前就是用一把锄头、一身力气,刨出一担又一担岩灰,刨出了一条活路。

一代人的辗转

杨正邦.jpeg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不通公路水和电,手捧金碗莫奈何。”

这是17岁杨正邦对家乡的记忆——闭塞、贫穷。

他决定去山外闯荡,哪里有活计,他就漂向哪里。

从沈阳到宁波,辗转16年。

2014年初,杨正邦回到家乡,泥泞山路用青石板重整铺平,羊肠小道拓宽为双向通行的大道。

此后,家乡日日在变。

一代人的回归

640(1).png

“山里的孩子,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考得远一点。”

90后苗家阿妹施林娇实现了“远一点”的心愿,考上浙江音乐学院。

毕业后,她又回到山里,与两名同村返乡大学生施康、施志春一起组建创业团队“三小施”。

镜头里的施林娇穿着苗服,笑靥如花,她在火塘边切腊肉,在青山下唱苗歌。

她在山中,向世界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展示湘西苗乡的风俗。

一群人的奉献

消灭“贫困”,削去的是两个字,搬走的却是千百年来困住老百姓的一座座山。

在湖南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驻村队员、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山村,他们以热血铸就忠诚,以生命践行使命。

从巍巍武陵到莽莽雪峰,从浩浩洞庭到汤汤湘水,他们在广袤的潇湘大地上写下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

株洲市】 “黄桃书记”黄诗燕:与时间赛跑的领路人

黄诗燕.jpg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扶贫工作等不得!”

谁能想到,黄诗燕在脱贫攻坚调度会上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成了对在场同事最后的嘱托!

散会后,黄诗燕回到宿舍休息,等到同事们发现时,他半倚在床头,双拳紧握在胸前,低着头,身体已经发凉……

“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是黄诗燕工作的信念。

他将最后的力气用在了脱贫上,却倒在了脱贫长跑的冲刺口。

湘潭市】 “田间秀才”邓述东:“一亩田脱贫”助老乡

af2f9057cc44474ea20a0cb7cf0c6699.jpg

“春种水稻千斤粮,秋种蘑菇万元钱”,这是邓述东所创立的“一亩田脱贫”模式,可达到一亩田一年内的双丰收。

邓述东坚守在农技推广服务岗位27年,他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创建富硒彩米示范基地、推广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降镉技术、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这位湘潭土生土长的“禾专家”“田秀才”正在农村广袤的田野里用心躬耕,用汗水诠释着科技兴农。

衡阳市】“村医”王仁子:为脱贫开出一道道“良方”

“我去做别的东西,我没兴趣,但是只要我到山里面去,我兴趣就来了。”

王仁子是当地响当当的脱贫致富带头人,第一个搞实用菌,第一个包鱼塘,第一个建大型养鸡场、养牛场,第一个成功实施退耕还林项目。

在山旮旯里种出“摇钱树”,漫山遍野的红豆杉和长势正盛的油茶树,是王仁子为村民脱贫开出的“一道良方”。

邵阳市】“扶贫书记”胡拥军:山界上的“守望者

胡拥军.jpeg

“我来当书记,就是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你们没全部脱贫我决不离开!”上任第一天,胡拥军向隆回县山界村民郑重承诺。

2020年9月,自来水到家了,全村都沸腾了。

66岁的丁小明老人眼眶红了,“60年的挑水日子结束了,终于可以大方用水了。”

岳阳市】扶贫“钉子户”邵明艳:用坚守诠释担当

邵明艳.png

2019年7月,邵明艳因劳累过度引发胃出血,仍坚持在一线协调解决了贫困户胡利军之子住院治疗费用和生活费。

为克服疫情影响,他连续两个多月坚守岗位,组织专人帮助胜峰茶叶产业合作社复工复产,因劳累再次引发鼻动脉血管破裂,手术治疗后,仅休息2天就又投入工作。

在他的帮助下,该村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82户272人全部脱贫。

常德市】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退伍不褪色

图片

“有了精气神儿,再去拔穷根儿!”

一身迷彩、一双胶鞋是他的标配,开山修路是他带头签下“生死状”,寻水源、下溶洞是他让村民靠后自己上。

他出资修建“山河圆”烈士陵园,寓意“烈士回家,山河圆梦”,集中安葬68具红军烈士遗骨。

“一定要请烈士回家,让乡亲们传承烈士精神有寄托之地。”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王新法将忠诚与信仰融进了血液、刻在了心里。

张家界市】泗虎坪村“第一书记”唐乾:未完的《扶贫日志

唐乾.jpg

“赵建、蒋世国两户都发放了母牛,长势很好。”

“兜底贫困户李保坤随孙女一起生活,有儿媳照料,生活有了保障。”

“李经建家近期厨厕升级。”

……

唐乾留下的扶贫日志,永远停留在了2020年11月30日。

而自己倒在了公路的施工现场,倒在了他决心奋斗的这片土地上。

他与青山融为一体,默默见证着后人沿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益阳市】安化“网红县长”陈灿平:用直播铺就致富路

微信图片_20201020125934.jpg

“我只是脱贫攻坚路上的‘联络员’。”

47岁的陈灿平留着寸头,头发有些花白,他的脸盘、眼睛圆圆的,不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从成都到安化,陈教授成为了“网红县长”,直播推广安化黑茶。

那段时间里,陈灿平每天直播七八个小时,每周直播三四次,往往凌晨才能下播,他的衣服总会被汗水湿透。

两个月后,他一人卖出了1500万元茶叶,体重也掉了12斤。

他认为“这样的好山好水好茶,不应该养在深闺人未识”。

郴州市】大学生村官方璇:用青春打磨嶙峋

微信图片_20210303154913.jpg

“看看资料袋还在不在,一定要找回来。对不起,剩下的工作就拜托你们去完成了······”

2017年8月2日11时车祸发生后,满身是血的方璇最后一刻惦记的还是工作。

大学毕业后,方璇被广州一家医药公司择优录取,但她毅然回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桂东县贫困山区,“家乡需要我,那我回来!”

她用青春打磨嶙峋,以奋斗抚慰疾苦,用生命践行使命。

26岁,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灼灼又匆匆。

方璇去世后383天,桂东县脱贫摘帽。

永州市】“教书匠”雷政林:扶贫“领头雁”

图片

如今的扶贫“领头雁”雷政林曾经是一名“教书匠”,他没有基层工作经历,也没有下乡扶贫经验。

但他凭着自己的痴心、耐心和信心,一干就是三年。

雷政林用自己的“笔耕不辍,事必躬亲”,让昔日贫困小山村旧貌换新颜,路通了,灯亮了,村子美了。

怀化市】“贫队长”周志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这份荣誉应属于所有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

2018年,在湘西南边陲一座革命老区的深度贫困村——罗武村,周志强带领队员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扎根三年,让“落伍村”蝶变为“旅游村”。

他亲身经历了村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精彩蝶变,让父老乡亲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娄底市】女村支书陈梦林:弱女子变成了女汉子

陈梦林.jpg

以柔弱肩膀勇挑振兴重担,以韶华之年彰显巾帼担当。

陈梦林,这位“80后”的村支书,为了念兹在兹的水口村,累坏了身体、冷落了亲人,“我们的目标还不是脱贫,还要引领走在最前面的贫困户朝着奔小康的步伐去走。”

她自嘲从弱女子,变成了女汉子。

而几年间,荒山变花山,杂草丛生的小村落也变成了如今硕果丰林的水口村。

湘西州】“老黄牛”龙俊:闲不住的“龙叔”

龙俊.png

“再咬咬牙,贫困户都脱贫了,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这是龙俊的愿望,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

在人们眼里,龙俊是“闲不住”的人,总像老黄牛一样忙碌着。

贫困户生病没有子女照顾,他周末去探望;孩子学费不够,他联系爱心人士资助;村民脱贫苦于没钱,他帮助申请扶贫贷款……时间长了,龙俊已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老龙”“龙叔”。

2019年7月29日,龙俊一早就到县驻村办交扶贫材料,随后骑摩托车返回距县城45公里的阳坪村。距村口几公里处,车祸发生……

龙叔,离开了。

湘西州】 “土家硬汉”向纹:“铁汉柔情”不言悔

“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我心中最清楚的一点,也是最起码的一点。”

1982年,20岁的向纹在入党自述材料中留下了铿锵有力的落笔,简简单单,真真切切。

2019年11月28号下午6点30分,村里94户贫困户的资料刚归档完,卸下重担的向纹突发疾病。

坚守6个年头,转战三个村庄,为湘西扶贫奋战2000多个日日夜夜后,这位年仅57岁的土家硬汉,倒在这片苗乡大地上……

这位尽心尽力在米沟村辛苦付出的“异乡人”走了,永远地成为了米沟的好书记。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地寒士俱欢颜”,再到孙中山的“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数千年来,多少夙愿,多少憧憬。

回望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是无数人、无数群体的众志成城。

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赤子其人,丹心如铁,他们的故事也感动和激励着后人!

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呈现这些战贫楷模,不能一一再现他们在扶贫一线披荆斩棘的英雄群像。

谨以此篇,向他们致敬!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张俊

编辑:周紫娟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02/90572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