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颂 湘女梦丨唐群英:天下兴亡,人皆有责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张立 2021-03-07 20:31:1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10307175505.jpg

唐群英像/资料图片

编者按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设立的111周年。跨越世纪,湘女一直是时代最美的风采,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湘女精神。湖湘多壮士,巾帼有英雄。100多年来,广大湘女为争取自由平等和自身发展不断斗争、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湘女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成就非凡,用血汗和芳华诠释“半边天”的硬核价值。在202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湖南省妇联联合红网推出“百年颂湘女梦”专栏,感受100年来湖湘女性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澎湃脉动。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芳 报道

打小就很有主见地扯掉了自己的裹脚布,为维护女性权益她敢打宋教仁耳光,她组建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又因功勋被授勋“二等嘉禾章”,名字被写入族谱……这一系列的奇事,却都发生在一名女子身上。

幼时立愿:光门楣

1871年12月8日,湖南省衡山县新桥镇曾任清朝振威将军的唐星照家中,出生了一位小女孩,取名唐群英。

在这个家里,唐群英受到了良好教育,熟读四书五经、能吟诗诵词,还会骑马击剑。父亲开明,默许她解开了自己的裹脚布,母亲发现则是马上又裹上。就这样不断拆、不断缠,结果是她的脚成了奇怪的“半个大脚”。

父亲很感叹,说假如唐群英是男的,一定光耀门楣了。执拗的唐群英立即反驳父亲:“若女儿,就不可以光门楣吗?”

后来,唐群英的名字被写入了族谱,如此破格只因她光耀了门楣。在唐氏族谱上,介绍她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册名群英,字希陶,行八。日本师范毕业,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二等嘉禾章。”

青壮年时立志:天下兴亡,人皆有责

然而,唐群英的一生是波折的。19岁那年,其父唐星照病逝,次年她嫁给了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不料数年后,她的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此时,按惯例,唐群英应该在夫家守节,才不失为“名门闺秀”。但唐群英生性豪放,蔑视旧礼教,她冲破了牢笼,为主宰自己的命运她回到了娘家。

当时,外侮频仍,国势日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在力倡变法维新。1904年春,秋瑾在北京冲破封建阻力,赴日本求学。唐群英是华兴会的第一名女会员,后来在日本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包括何香凝、秋瑾的200多名女留学生尊称她为“唐大姐”。

唐群英曾经构想通过权责平等来实现平权主义,将平权运动和爱国主义、革命道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说:“女界同胞正宜当此国家多难、危急存亡、厄在眉睫之秋,与男子奋争光辉,共担义务,同尽天职,则不失天职,即能得自由之先声。今日义务,即他日权利之张本,可断言也。”

她更是喊出了那句:“天下兴亡,匹夫固然有责,难道匹妇就没有责吗?救国救民,本不应该匹夫匹妇,天下兴亡,人皆有责嘛!”

于是在她1908年回国后,便和男同胞一起参加了反清运动,策划武装起义。1911年,又组织了“女子后援队”从事宣传、后勤工作,也成立了“北伐军救济队”“上海女子北伐队”,共计400余女子被列入江浙联军编制。在武装光复南京的行动中, 唐群英率领的女子北伐队表现英勇,率女军在玄武门附近助攻,并亲自带8名精锐“绕后”夺取了玄武门,促使两江总督出逃。在后来的庆功会中,唐群英更是作为第一批功臣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授予二等嘉禾勋章。

老年时:“执教鞭于赣宁诸省”

然而,推翻了封建帝制的中华民国,同盟会政纲“男女平权”的内容被取消,不让女子参政,顿时,引来众女子不平,掀起轩然大波。其中,气不忿的唐群英等人更是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求于“宪法正文之内订明无论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这些提案均未被临时参议院接受。

不让女子参加同盟会!一怒之下,唐群英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会上通过了十一条政纲:实行男女权力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改良家庭习惯;禁止买卖奴婢;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禁止无故离婚;提倡女子实业;实行慈善;实行强迫放脚;改良女子装饰;禁止强迫卖娼。唐群英还亲自设计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会员徽章”。

尽管回音寥寥,但正是在唐群英等人的奔走呼号间,中国的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唐群英等一众女子为了参政议政态度激烈,孙中山很是尴尬。孙中山亲自给以唐群英为首的众女子们写了一封劝和信,并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说服这帮女子把注意力从政界转移到教育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等到“女界知识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也”。

唐群英在孙中山和她沟通之后,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已无从知晓。

然而,在随后的袁世凯当政后,女权运动遭受严重打击,唐群英等人被通缉。曾经高呼“身可杀,此心不可死;头可断,此权不可亡。”的中国女权运动创始人、中国女权第一人唐群英被迫回到了故乡。

从之后的结果来看,唐群英最终接受了孙中山当年的建议,选择了改良。在她剩下的二十几年余生中,她散尽家财,创办和任教了十多所女子学校。其中衡山县第一所公立女子小学,更是坚持到了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07/90706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