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三角”城市群概念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湘鄂赣三省民众的热烈探讨。
探讨是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湘鄂赣三省代表团一次默契的“同频共振”的加温,也是对国家政策层面给予回应的期许。
近日,湖南代表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努力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湖北代表团则提出《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江西代表团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适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三角”,顾名思义,是指长江中游以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
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随着成渝城市群正式“升极”,一场跨度10多年的争论,就此尘埃落定,同时也意味着“第五极”竞赛的正式鸣枪。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双城经济圈,唯独中部地区尚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
湘鄂赣三省组成“中三角”,冲击中国经济“第五极”的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为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正逢其时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引领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壮大,成为中部地区主要增长极”。
近日全国两会上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分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家重要产业分布应逐渐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承接重要产业转移的最理想区域之一,加快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为国家重要产业落户“筑巢引凤”。
“中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
三省省际协作显著加强
从覆盖范围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面积达到32.6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亿人,是全国19个城市群中面积最大的,约等于1.5个长三角。2020年,湘鄂赣三省GDP达到11.09万亿元,占全国的10.9%左右,三大区域中心城市的GDP分别是,武汉15622.95亿元,位列全国第9位;长沙12142.52亿元,位列第15位;南昌5745.51亿元,位列第40位。
▲从地图上看,武汉、长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相互之间仅相隔约300公里,作为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正形成“一个半小时同城圈”。
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近几年,湘鄂赣省际协作显著加强。三省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基础设施加快联通;生态环保共保联治,三省政府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产业合作稳步推进;公共服务逐步共享;“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当然,如何促进人口、资金等要素频繁在区域内快速流动,湘鄂赣三省在顶层设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湘鄂两省产业合作紧密。图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列车奔驰在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上。侯进勇 摄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身优势明显。区域内铁路、机场、港口功能完善,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航空、有色冶金等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区域内拥有众多“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创新载体,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得天独厚的是,“中三角”还背靠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三大全国商品粮基地。
巨大的消费市场、雄厚的农业基础、显著的区位优势,这就是“中三角”城市群的耀眼家底。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立足国情、应对时代课题的重大安排,是心系国运、情牵民生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
风靡世界的欧冠和NBA联赛告诉世人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赢得总冠军,没有球星的“抱团”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理,技术不断的迭代升级,让城市与城市的单体竞争已成过去式,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都市圈为主导的下半场,区域合作、互联互通成为共识。
▲近年来,岳阳城陵矶口岸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地区江海联运重点中转枢纽港口。湖南日报记者 徐典波 摄
“中三角”坐拥“九省通衢”、长江“龙腰”之要位,必将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着接南连北、承东启西的关键作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区域协调发展,最终讲的是全国一盘棋。如果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湘鄂赣三省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从全国来看,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