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机电职院郭茈怡:丝弦声声润人心

来源:红网 作者:施佳 编辑:吴思静 2021-03-26 10:21:0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3月26日讯(通讯员 施佳)“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若你走进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听到一声声用常德方言唱小曲的声音,那一定是郭茈怡老师带领的常德丝弦协会又在排练了。

郭茈怡_副本.jpg

第一排是辅导员老师郭茈怡。

辅导员老师郭茈怡是土生土长的常德人,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更为了响应教育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她在校内创办了常德丝弦协会,通过6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育人之路。

丝弦里不仅有故事,更有新中国的发展史

郭茈怡认为,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曲艺更是区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孕育于人民,诞生于烟火,生长在曲曲折折的小巷中,是散落在民间的忠实历史记录。她通过情景式赏析的学习方式,带着学生一边唱丝弦,一边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着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故事。

《常德是个好地方》是常德丝弦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在学习和赏析该作品时,学子们先是观看讲述湖湘抗日事迹的电影《喋血孤城》,该片开始,演员安以轩抱着琵琶弹唱:“澧水清清沅水长,常德是个好地方……走到德山回头望,摸摸荷包,但只见当票两张,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就是《常德是个好地方》改编版本。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丝弦唱词的内容自然是一片贫苦,后来的中国日益强大,唱词内容也随之改变,变成现代的“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这地方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说话谁都能听得懂,这地方待客都那么大方……”这是一曲丝弦,但也不仅是一曲丝弦,学子们赏析的也不只有丝弦作品本身,而是以之为桥梁,感受着曲艺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其在传承地方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

丝弦不仅是戏曲,更有美德的传承

郭茈怡发现,许多学子在刚开始接触常德丝弦的时候兴趣缺乏,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加入协会,但是在深入接触,尤其是后期参与舞台、服装等创意后,兴趣变得浓厚起来,表演也更主动了,可见“参与”是大家对丝弦由陌生到传承的重要转折。

2017年,她和湖南机电职院15名师生一起用2个月的时间,采访校内各专业教师和学生,数易其稿后完成了常德丝弦原创作品《机电同唱发展歌》,作品时长9分钟,将校内各个二级学院的发展历史、名师名课、优秀学生等内容都展现出来。作品曲调变化丰富,有活泼俏丽的段落,也有典雅优美的段落,加之唱词朗朗上口,极具传唱度。常德丝弦作为地方曲艺,本身便是身边人、身边事的传播载体,《机电同唱发展歌》有效突显了这一作用,将校园内值得赞颂的人和事通过丝弦演绎、传唱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曲艺的育人价值。许多学生听了以后都说:“原来我们学校这几年有这么多成绩、这么多优秀的人,听了这个丝弦,我才认识到他们。”

在参与创作、演出的过程中,机电学子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曲艺深厚的底蕴,更挖掘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创新后的巨大潜力,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典型体现。

从一名普通辅导员到非遗文化—常德丝弦的传播人,郭茈怡老师是文化育人道路的践行者,回忆起这6年来的点点滴滴,有炎炎夏日中走街串巷做调研时的汗水,也有凛凛寒冬在舞蹈房辛苦排练的泪水,她说,“这都是值得的!”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做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人,做一个能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人,这是郭茈怡不变的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施佳

编辑:吴思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26/91270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