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南龙山村:小枇杷大产业 “红色沙漠”变“绿色银行”

来源:红网 作者: 李颖婕 王攀程 罗翔鸿 编辑:王敏 2021-03-26 21:44:2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10326213417.jpg

在衡南县车江街道龙山村,曾经荒芜的紫色页岩地已经披上了绿装。

微信图片_20210326213426.jpg

衡南县政协驻龙山村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陈少斌(左一)和村支书李卫平(右一)在查看枇杷树长势。

红网时刻 通讯员 李颖婕 王攀程 罗翔鸿 衡阳报道

衡南县车江街道龙山村位于紫色页岩地带,资源贫瘠,发展滞后。近年来,衡南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同心协力,用智慧开出脱贫“良方”,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土枇杷产业,既鼓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钱袋子”,也让曾经的“红色沙漠”变身“绿色银行”,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阳春三月,走进衡南县车江街道龙山村土枇杷种植基地,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一株株随风摇曳的枇杷树成为该村最靓丽的风景。然而,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植被稀少的荒芜之地。

“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种啥也活不了。你看现在,这可都是我们的‘摇钱树’,我们就等它开花结果啦!”此时,正是给枇杷树锄草施肥的季节,山头上一派忙碌景象,脱贫户何盛山挥着锄头,边忙边乐呵道,“我们现在20多个脱贫户在这里做事,有100多元一天,以后枇杷卖的好,还能赚更多!”

荒地变宝地,小枇杷让村民们有了大愿景。

龙山村耕地少、山地广,70%为难以利用的紫色页岩地。紫色页岩地因水土流失严重、种植作物难以成活,曾被村民们称为“红色沙漠”。要发展农业产业,破解地质造林难是首要问题。2017年,衡南县政协扶贫工作队进驻龙山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帮助龙山村挖掘“山潜力”,做好“绿文章”。

“我们反复调研、邀请专家考证,最终决定在山地上种植一种学名为‘粗糠树’的土枇杷,它根系发达,耐贫瘠,耐干旱,非常适合改良紫色页岩地。”衡南县政协驻龙山村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陈少斌说道。

县政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形成了《关于“利用紫色页岩地发展土枇杷特色产业”的调研报告》,为龙山村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了突破口。但发展种植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为加大土枇杷产业保障力度,县政协投入专项资金36万元,并协调落实紫色页岩改造和绿色长廊计划等项目建设资金20余万元予以扶持。就这样,龙山村的土枇杷风风火火种了起来。

目前,龙山村已发展土枇杷种植600余亩,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创造就业岗位、集体分红等方式直接帮助村民增收。待苗木挂果后,根据市场价格其经济效益每年将不低于8000元/亩,村民每年可享受40%的固定收益分红,不低于12000元/户。同时,还可结合养蜂、乡村旅游等开发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产生更大辐射效应。

“再过两年,我们就能挂果投产了,现在已经有好几个企业和我们谈了合作意向,我们还得挑上一挑呢!“村支书李卫平掩不住脸上的得意之情,“今年,我们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500余亩,进一步帮助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县政协也将继续助力龙山村土枇杷产业发展,搭建好产销对接平台,让土枇杷成为龙山村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品牌,使其真正变成助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金果子。”面对未来,陈少斌同样信心满满。


来源:红网

作者: 李颖婕 王攀程 罗翔鸿

编辑:王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26/91305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