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潮 百年颂丨株洲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编辑:马丽红 2021-04-06 08:45:48
时刻新闻
—分享—

株洲三三一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基之作,毛泽东在贺信中称赞“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加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一时期,株洲成为国家在江南新建的唯一的工业城市,许多重点工程项目落户株洲,株洲工业城市建设由此起步。

4月5日,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展馆内,M-11型航空发动机身披绸缎大红花,如同一位受表彰的英模。

同批次同型号的航空发动机,还有一台在湖南党史陈列馆展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意义非凡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基之作,追寻那一段光辉的历史。

(株洲三三一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摄)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其中,试制航空发动机的任务,就交给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株洲三三一厂(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前身)。

1951年4月,三三一厂接到试制航空发动机的任务。航空发动机光零件就有几百种、上千个,要在短时间研制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试制任务的关键,是要生产出合格的曲轴、中机匣、主联杆、分气凸轮轴等117种新的零组件。

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产攻坚战全面打响,厂里成立了由总工程师领导下的“四师一长”(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生产厂长)生产技术指挥中心,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连帮助突破分气凸轮轴加工关键的2位苏联专家,也是连续十几个昼夜紧盯生产现场。三三一厂抽调技术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共产党员吴荣保等老工人身先士卒,众多一线生产骨干更是 “任务不完,不出工房”。

(毛主席写给三三一厂的嘉勉贺信。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摄 )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李辉向记者介绍当年的场景:“由于工房中没有专用设施,前辈们便在马路边的明水沟里架置焦碳炉,刚经历烈火炙烤,又遇到暴雨侵袭,工人们手忙脚乱支起帐篷,不顾身上被淋得湿透了,也要保证焦炉火焰旺盛。”

在工厂职工万众一心的努力下,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从批准设计任务书到试制成功,仅用了七个月零三天。

1954年8月16日,中国第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贺信进行嘉勉。

随后,三三一厂又先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重型摩托车发动机和第一台轻型工业燃汽轮机等,创造了10多个国内第一的辉煌业绩。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不但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也在株洲工业城市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端。

1954年7月,原国家建委组织专家到株洲进行实地勘察,确定株洲城市建设规模。“一五”建设时期,株洲成为国家在江南新建的唯一工业城市,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国营三三一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等4项建在株洲。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株洲由解放初期7000多人的小镇,逐步发展到3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为搞好株洲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湖南省成立潭株建设规划委员会,由省委书记周小舟任主任。株洲在建设中注意围绕国家部属、省属大厂的建设和生产,大力兴办地方中小企业。与此同时一个个大厂拔地而起,有13家大企业迅速投产,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亿元。至1966年,兴建的22个部属企业和17个省属企业全部上马,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为株洲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穷二白中起步,成功试制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辆微型汽车……株洲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近300个第一。“第一”的纪录,饱含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今天的株洲,始终保持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激情,正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七大计划”,加快建设“一谷三区”,为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心脏”来自株洲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飞机升空。初教5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它的“心脏”——M-11发动机来自株洲生产。

按计划,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原定于1955年9月制造完成。飞机制造由南昌飞机厂承担,发动机制造由株洲三三一厂承担。

1953年底,南昌飞机厂已在设计、工艺、工装、机加、装配、总装等方面具备了自制飞机的条件。1954年3月31日,航空工业局向南昌飞机厂下达了提前试制初教5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年试制出初教5。工厂立即行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连夜编制试制计划,并动员全厂职工,大干100天,“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

按照“先修后造、由修理走向制造”的方针,承担发动机制造任务的株洲三三一厂此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在1952年底已基本掌握M-11发动机的修理技术,从1953年开始制造零件。至1954年4月,工厂已修理M-11发动机575台,试制生产零组件322种。所以当航空工业局提前试制初教5及M-11发动机的命令下达后,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工作进展迅速。8月16日,M-11发动机通过了200小时鉴定试车和国家鉴定试车。

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迈出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步,把国产飞机送上了蓝天。当年,制造初教5飞机9架,M-11发动机18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部队提供了自己生产的飞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