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潮 百年颂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回韶山:“必须鼓足干劲,又要实事求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昂昂 编辑:马丽红 2021-04-09 08:21:22
时刻新闻
—分享—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对韶山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党支部建设、公共食堂、水稻密植等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认为纠正“左”的错误刻不容缓,但也不能对问题估计过重。

4月6日,韶山淅淅沥沥下着细雨,一缕寒意阻挡不了人们对一代伟人的热爱,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这次是特地带着孙子来韶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朱阿姨说,她和老伴在湖南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回了老家上海。这次,她和老伴带着儿媳、15岁的孙子特意来到韶山,感受伟人风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4月6日,韶山市韶山宾馆故园一号楼,1959年6月,毛泽东曾下榻于此。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韶山宾馆的故园一号楼是游客的重要打卡地。这是一栋掩映在松竹之中朴素大方的平房,环境幽静。1959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回到韶山,就下榻在这里。

1959年6月,毛泽东南下考察,24日到达长沙。毛泽东认为湖南工作不错,农民生活安排得好,因此将湖南定为考察的重要一站,并且决定回家乡韶山看看。他相信,在那里一定可以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25日下午,韶山冲阳光灿烂。毛泽东一行乘车抵达韶山。

晚饭前后,毛泽东与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交谈时,反复引述历史经验教训,思考如何纠正“左”的问题。当晚,毛泽东还请来部分干部和群众座谈,向他们了解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游人如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次日拂晓,韶山冲茂密的林子还在静谧中沉睡,毛泽东便悄悄地起来,独自朝父母安眠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圫走去。为父母亲扫墓后,毛泽东下山到农民家里作调查研究。

毛泽东首先来到村民李文贵家中,笑容满面地和他拉起了家常:“你们每天吃多少粮食?”“你们每亩田能扮(韶山方言,‘收’的意思)多少谷?”听到李文贵回答每人每天吃1斤半粮食,每亩扮400多斤谷后,毛泽东叹了口气:“现在的水平还比不上过去了。”

接着,毛泽东又来到谢家屋场公共食堂。在了解到粮食是“按人定量,指标到户,集体保管”,但个别村民存在“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光了,闹补粮”的情况后,毛泽东很严肃地说:“一个人从娘肚子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没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你们当干部的要做工作。”“应召集大家来开个会,进行节约粮食教育。节约的粮食可以喂点猪,可以喂点鸡,这样又发展了副业。”

毛泽东又问:“你们水稻每亩能产多少斤?”得到每亩约800斤的回答后,他有些疑惑,接着说,“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

从谢家屋场出来,走过门前的池塘,便到了阔别32年的故居——上屋场。韶山冲里的乡亲不约而同地站在毛泽东故居的坪里,夹道欢迎久别的主人,掌声经久不息。在故居前坪,毛泽东询问韶山的扫盲情况,得知韶山的文盲消灭了90%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傍晚,毛泽东邀请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烈士家属、老贫农以及公社、大队的主要干部等人在住所座谈,并自费设宴招待大家。饭后,他还留下了部分老人再次交谈,并一再动员和鼓励大家实事求是讲真话。老人们反映了口粮、水稻密植、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情况。他称赞说:“你们讲得好,不然我听不到这些意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意见,多反映情况。”

送走客人后,毛泽东又与王任重等人谈了很久。谈到经济工作时,他强调计划工作必须搞综合平衡。经济建设必须鼓足干劲,又要实事求是,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要精打细算。

这天深夜,毛泽东缅怀往事,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6月27日下午,毛泽东结束了三天两夜的故园之行,乘车离开韶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多次回到湖南,重点是开展调查研究。1974年10月,毛泽东回湘休养,直到1975年2月3日才离开,在长沙住了114天。这是毛主席回湘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毛主席生平最后一次回湘。

(4月6日,韶山市毛泽东铜像广场,游客前来瞻仰参观、敬献花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一生倡导和推崇的科学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党能够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我为毛主席洗衣服时,哭了”

今年91岁的马保荣老人,有幸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回韶山的接待任务。时隔62年,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小马,交给你一个任务。”1959年6月26日上午,韶山招待所所长胡兆祥喊来正在服务台工作的马保荣,郑重交给她一包衣物,并嘱咐她说“这是毛主席的一套衣服”。

这是毛主席经常穿的那套白色衬衣和灰色长裤。马保荣仔细一看,由于长时间的穿着,衬衣通体破旧,衣领、袖口等处布满了层层叠叠的补丁,有些地方还有破洞。“毛主席总是为人民着想,自己的生活却如此简朴。”想到这里,马保荣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就掉了下来。

衣服怎么清洗是个难题。马保荣思考良久,找来一个大铝盆,把盆洗得干干净净,接着盛满水,用手不停地搓揉肥皂,等到盆里都是肥皂水了,才小心地将衣服放在盆里浸泡。她用手轻轻地挤压、慢慢地揉,就这样重复清洗了几次,衣服终于变得干干净净了。

等到衣服快要晒干的时候,马保荣把衣服摊开,找来三块玻璃压好,用这个土办法“烫”好衣服后,再拿出去晾晒,干透了的衣服既干净又平整。把衣服交给所长胡兆祥后,胡兆祥忍不住夸她“任务完成得很好”。

“近距离感受了伟人风范、体会到毛主席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影响伴随了我母亲一生。”马保荣的儿子廖新伟说,母亲经常跟他们讲起为毛主席洗衣服的故事:“这也成为了我们家族宝贵的记忆和传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昂昂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