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城市面貌。(朱渊 摄)
红网时刻记者 全江玲 通讯员 卓少民 慈利报道
近年来,慈利县把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农村卫生脏乱差,作为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突破口,探索出“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了全县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雨后的阳光显得格外艳丽,行走在慈利县溪口镇云岩村组道路上,清新的空气伴随阵阵的清香扑面而来,干净平整的路面、温馨美丽的庭院,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每家每户必须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云岩村23组村民朱小群一边打扫自己家的院子,一边乐呵呵地说道,“自从村里出台村规民约后,村民对村居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提高,村组道路每天都有专人保洁,云岩村的环境变好了,作为云岩村的一分子她也不能落后。”
慈利美丽乡村(朱渊 摄)
“环境变好了,蚊子都少了。”村民刘满玉说道。
村里设置了定点垃圾收集桶,距离每家每户不远,她们只需将家里清扫的垃圾倒进垃圾桶后,镇里的垃圾清运车每天都会按时来清运,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处理垃圾也变得更加便捷,她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现仅几个月的小孙子长大了。
“现在溪口镇有4名环卫工人,专门负责集镇街道的清扫任务,10个村、2个居委会共有72名保洁员专门负责村组道路的保洁。清洁标准就是路面无堆积、无果皮纸屑、无砖瓦土石、无污泥积水、无灰沙带,路面净、边角净、沟眼净、树穴净、人行道净、花台周围净。”慈利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溪口镇环卫所所长杨万府解释道。
没有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时,由于没有专业设备,他只能将集镇范围内的垃圾用小货车拉到偏僻的地方直接倾倒,露天堆放也没做任何处理,各个村则是对村级道路沿线不定期进行保洁,捡拾路边零星垃圾,再送到沿线修建的简易焚烧池焚烧,大部分农户大都采用原始处理方式,将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山前屋后、溪沟河流或者天坑里。
“整个溪口镇现在每天收集来的垃圾大概有16吨,我们将垃圾压缩后再送到阳和转运站。然后阳和转运站再集中周边甘堰、许家坊、金岩等乡镇垃圾,压缩处理后送到县垃圾处理厂集中实施无害填埋。”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后天蓝水清,以前各个垃圾点臭气冲天,蚊虫满天飞,携带的病菌容易引发其他问题,如今河道两侧白色垃圾乱堆、乱焚的记忆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这个卫生真就搞得好。”家住杉木桥镇幸福家园的唐腊绒谈起身边的环境,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起来。现在闲暇之余,邻里乡间要么围坐一起谈天说地,要么沿着花草环绕的小区道路散步。玩得好、吃得好,社会主义好!这些感恩词语她们常常脱口而出。
“现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了环卫所,全县环境卫生治理真正做到了上下一盘棋。”杉木桥镇环卫所所长鄢道权对慈利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工作深有感触。他认为,农村生活垃圾无人管、无处去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解决,这源于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环卫保洁体系,得益于规划布局合理、操作务实高效、各类保障到位的农村垃圾治理“慈利模式”。
“环卫服务平台对乡镇环卫所、压缩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对环卫基础设施设备、车辆集中招标采购,实行统一调配,各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乡镇环卫所的人、财、物,控制运营成本。”据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天蓝水绿,环境优美的慈利。(朱渊 摄)
为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环卫服务功能,近年来,慈利县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乡镇、村居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26个乡镇(含新城区)均已设立环卫所,建成日处理垃圾320吨的县级垃圾处理厂1处,乡镇垃圾压缩站41座,二级垃圾转运站2座,配备了827个密闭式垃圾箱,15846个垃圾挂桶,环卫生产用车141台,环卫工人284名,村级保洁员1201名,全县417个行政村已有400个村实施环卫日常服务。全县实现了每个乡镇至少建一座垃圾压缩站,每个乡镇环卫所至少配备一台洒水车、一台侧挂车、一台钩臂车,按实际需求配齐垃圾挂桶等基础设施的目标。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结束了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历史,实现了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的重大改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下一步,我们将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来打,聚焦环卫短板,实施精准攻坚,努力打造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城乡环境。”慈利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道。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全江玲 卓少民
编辑:陆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