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市大成桥镇基地学校:党史教育开设田间课堂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蒋劲松 刘静 刘石江 编辑:康晓乔 2021-04-30 10:29:0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10430092740.marked.jpg

微信图片_20210430092750.marked.jpg

党史教育课进行中。

红网时刻4月30日讯(通讯员 蒋劲松 摄影 刘静 刘石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4月29日,五一劳动节前夕,湖南省宁乡市大成桥镇基地学校为激励中小学生学习党史,熟悉乡村振兴战略,热爱家乡、热爱劳动,汇聚宁乡教育发展的正能量,该镇党员老师和40余名学生代表在田间课堂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同学们的见证下,党员老师面对着“让党旗飘扬在田野”红色标志,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党史教育课拉开帷幕。

共建乡村实践教育基地 将课堂搬到田间

丁伟,长沙鹊山贪吃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南大学硕士毕业的他,返乡当起了“泥腿子”,在大成桥镇鹊山村建立了1000余亩种养基地,100亩亲子体验基地,2020年营业额达到600余万元,带动当地30余人就业。大成桥镇基地学校邀请丁伟共建乡村实践教育基地,特聘他为“乡村实践活动导师”。

春日的田野花繁柳绿,湖面碧波荡漾,白鹭蹁跹,龙虾壮、鳜鱼肥,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丁伟带领同学们参观养殖基地。

丁伟介绍,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习惯,他运用所学的自动化专业,建立工厂化圈养,可以调节温度、氧分,从而减少气候影响,实现“零排放”,由于鱼的运动频率加大,鱼的肉质紧密,品质极佳。“没想到,养鱼还可以用上‘黑科技’啊!”同学们对塘主丁伟的农业科技自动化赞叹不已。“同学们。你们以后学有成,也要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啊!”丁伟对孩子们充满了期待。

忆农耕文化,学百年党史

谢国恩老人,今年85岁,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6年党龄。老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三个时代的变迁,农业发展对生活带来的变化,于他有切身体会,他倾尽家财,耗资百万,并在大成桥镇打造了一家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集中展出1100多件农耕“古董”。2021年,农耕博物馆搬迁至鹊山小学。大成桥基地校聘请谢老为“党史教育顾问”。

“八五后”谢老带领着一群“零零后”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并亲自担任讲解员。“爷爷,这是什么啊!”孩子们拉着谢老的手问,“这是水车,过去农民取水用的工具。现在我们一些年轻人,误以为这个是西方发明的,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用300多个部件制作而成的一种精密的木机械,它的每一个部件衔接,一寸一毫都没有差错。孩子们,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谢老结合自身经历给孩子们上起党史课,“过去我们农村生产落后、生活贫穷,‘土改’前吃不饱、穿不暖;有了土地农民才翻了身,解决了温饱;改革开放后,农民才富起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要搭帮共产党,你们要努力学习,回报党的恩情!”孩子们围在谢老的身边认真地倾听。

“在听红色故事和参观农耕博物馆的过程中,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了党史,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脚踏实地、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该校四年级的学生小琳说。

大成桥基地校副校长谢杰表示,党史学习教育,要善于运用乡村资源,通过“就地取材”,通过当地老百姓的讲述,让党史的叙述方式生动起来,以此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热情。同时,在校外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拓展视野,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还要激励同学们向身边的创业榜样学习,学有所成后回家乡建设更美乡村。

来源:红网

作者:蒋劲松 刘静 刘石江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4/30/92509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