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记者 龙琦 通讯员 谭龙伟 文波 株洲报道
6月16日上午,在株洲市荷塘区桂花街道西子社区西子花园,邹光启正在家中整理着装。这位90岁的老人尽管年过耄耋,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老人佩戴上了所有的奖章,穿上了当年的军装,老伴尹爱梅说,这些都是老人“压箱底”的宝贝,一般舍不得穿。仿佛中,我们又看到了当年那个身经百战、戎马一生的战士。
邹光启老人穿着平日里舍不得穿的军装。
邹光启1932年3月出生,株洲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2月,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那时候我刚17岁!”回忆往昔,老人脸上神采飞扬。1950年,朝鲜半岛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他再次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开赴朝鲜。
邹光启说,出国作战前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朝鲜已经进入隆冬季节,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老人虽然听力不是很好,但是思维清晰,说话流利。他回忆,1952年1月12日凌晨,他参加的涟川战役,是一场虎口拔牙、阵前拔点的关键之战。敌军在前方部署了一个加强炮兵营的兵力,从我军阵地距离敌军之间只有500米,是敌军炮火封锁区。唯有前出潜伏、收集敌情情报,制定可行作战方案,方能确保胜利、减少伤亡。面对这场凶险的战斗,邹光启义无反顾地带队5人在敌人炮口下执行潜伏任务,主动要求加入第一情报组、负责第一侦察任务。
17岁参军时的邹光启。
阵前潜伏既要讲勇敢,更要讲纪律。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潜伏中,不能有一人暴露,一旦被敌人发现,便陷入炮火轰炸,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邹光启带领的5人小组距离敌人阵地100米左右,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其中的哪个人,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1952年1月11日夜,我们全部伪装成白色,凌晨3点,敌方向我军开炮,我走出隐蔽处观察,听到‘砰’的一声,炮弹在身边爆炸了,我的左腿被弹片贯通一个鸡蛋大的洞,脚也被打穿了。”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全连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战斗任务的完成,他咬齿忍痛,双手死抓鲜血染红的泥土,硬是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直到战斗打响后,邹光启由身后的班长谭俊明背回营地抢救,得以留下性命,评为因战六级伤残军人。此次胜利战役歼敌300余人,俘敌28人。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邹光启二等功一次,同时火线入党。
1949年12月至1979年10月,邹光启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5师、黑龙江省嫩江军分区司令部、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武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黑龙江省大庆军分区服役,直至1979年12月转业回到湖南省酒埠江水电站任副站长、纪检书记。之后几十年,他投身家乡建设,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平日里,邹光启和老伴喜欢读读书,看看报。
2000年,抗美援50周年纪念,邹光启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邀请函,他也是湖南省唯一一位获得此邀请函的老兵。“祖国翻天翻地的变化,是对牺牲战士最好的告慰。”谈及牺牲的战友,邹光启抹着眼泪说道。
退休在家,放下枪杆,邹光启便提起笔杆。多年来,他撰写的多部作品被各大媒体杂志刊用和印发,《父亲的来信》《击落蒋军美制P2V间谍机》获得《回望军旅》刊物一等奖,《老兵今安在》作品获得《跨过鸭绿江》征文大赛一等奖。“我要把自己在部队的经历,以及战场上战友们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英勇事迹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感受‘抗美援朝’这一段英雄史歌。”
2017年,85岁的邹光启和老伴做出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邹光启从青年到老年,从参军到退伍,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党和国家。邹光启坚定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将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为国家所用,做出最后的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龙琦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