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5名湘籍烈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梁可庭 沙兆华 编辑:姜媚 2021-06-25 08:50:11
时刻新闻
—分享—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无数英烈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革命,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长眠着11位湘籍烈士。今天,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一起追忆其中5位英烈的革命事迹。

蒋鸿高:为救战友壮烈牺牲

蒋鸿高,1909年出生于湖南,1939年牺牲于山西省昔阳县闫庄乡陈村。据在陈村的战友赵满仓回忆,他曾听到蒋鸿高本人说起参加平江起义的往事,因此初步认定蒋鸿高为平江县人。

1934年,蒋鸿高参加长征,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蒋鸿高随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在昔东县(今昔阳县)建立抗日根据地,参与组建晋东游击队、九龙支队等地方抗日武装,并任九龙支队支队长。蒋鸿高在十分艰苦残酷的环境中,与当地抗日军民一道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次,他带领九龙支队在平定县张庄镇与3倍之敌交火,大获全胜。

蒋鸿高担任九龙支队支队长时,赵满仓是儿童团团员,在赵满仓回忆录中记载,蒋鸿高关心战士,爱护百姓,与当地村民情同一家,大家都很尊敬这位能打仗、有文化、善言谈的部队干部。蒋鸿高还十分和蔼可亲,他每天带兵在山地里训练,儿童团团员们就在旁观看,训练完,蒋鸿高就教他们唱歌,带他们操练,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经常围拢在他身边。

1939年3月26日,蒋鸿高在昔东县(今昔阳县)陈村附近训练新兵。一名新战士拉响手榴弹却未投掷出去,千钧一发之际,蒋鸿高临危不惧,勇敢地夺过手榴弹,并把战士压到身下,手榴弹瞬间爆炸,蒋鸿高为救护战友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对于蒋鸿高的牺牲,陈村百姓悲痛万分,1939年4月1日,他们将蒋鸿高安葬在村里的山坡上,竖碑铭记。2003年,陈村村委会又重为其立碑,碑设置在村口的道路旁,背倚青山,以文记之。

郭陆顺:回民支队的好政委

郭陆顺,1914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市北盛区丰裕乡(现永安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6年北伐大军攻入湖南,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农民协会,组织自卫军。郭陆顺参加了农民协会,担任乡儿童团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大批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处于低潮时,郭陆顺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郭陆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陆顺任120师359旅下属团政治处主任,参加晋西北根据地创建工作。1939年10月,郭陆顺任八路军第3纵队回民支队政治委员,同司令员马本斋紧密配合,遵照党的指示,大力进行组织整顿,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注重培养和选拔回民干部,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

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回民支队的面貌焕然一新,郭陆顺率部转战冀中平原,将回民支队发展到2500余人,他们连续作战27次,歼敌500余人,不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一支 “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郭陆顺被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赞扬为“模范政治委员”。

1940年8月,在冀中军区统一指挥下,郭陆顺和马本斋率回民支队积极投入到百团大战。1942年,日、伪军出动5万余人对冀中进行大“扫荡”。郭陆顺率部参加五一反“扫荡”,在一次战斗中,郭陆顺在阵地前沿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敌流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28岁。郭陆顺牺牲的消息传回回民支队时,全体指战员为之恸哭。

2014年9月1日,郭陆顺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欧阳波平:万里长征保家国 铁腿神枪埋他乡

“他是一位传奇战神,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挺进冀东后,他纵横长城内外,驰骋滦水之滨,神枪令鬼子闻风丧胆。”这是为欧阳波平烈士所著《铁腿神枪》一书的封面语。

欧阳波平,湖南平江人,因对国民党反动卖国政策不满,毅然参加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欧阳波平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从抗大毕业后,欧阳波平来到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军事教育科科长、军事教员。

1939年12月,冀东部队组建最早主力团十二团,欧阳波平任团参谋长,挺进冀东。次年12月,部队为培养训练干部,提高军政素质,建立了教导队,欧阳波平负责军事培训工作,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事素质较好的干部,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欧阳波平不仅是一位百发百中的优秀机枪射手,而且善于打伏击,他参与指挥冀东战场白草洼、干河草、彭家洼等经典伏击战,其中白草洼伏击战开创冀东部队整建制歼灭敌军的先例,干河草伏击战全歼180余名日军。

1942年8月8日,欧阳波平率一营东渡滦河转移到迁(安)青(龙)平(泉)联合县三总区辖区彭家洼一带,与经长城冷口进入迁安境内“扫荡”的日本关东军原田东两中队遭遇。欧阳波平指挥全营战士设伏,果断出击,经过激战,除一个鬼子侥幸逃跑外,75个鬼子全部被歼。在打扫战场时,因为警卫员枪支走火,欧阳波平不幸牺牲,时年30岁。

吴强: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吴强,1907年10月出生于岳阳市平江县长寿镇。13岁时在杂货店当学徒,之后投身革命大军。1927年,吴强加入长寿店员工会,同年加入共青团。

马日事变后,吴强的两个哥哥先后为革命牺牲,他则参加游击队,在平江一带战斗。1930年7月,吴强参加红军,任红八军第六师政治宣传队分队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八军第三师政治部秘书处秘书、第四师直属支部书记、军团政治部直属队中共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后随部长征。在反围剿斗争过程中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左肺,身负重伤,幸而抢救成功。

此后,吴强身体一直抱恙,无法再赴前线。部队到达陕北后,他担任中央机关总支书记、军委总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卫生学校政治委员。1938年10月任总政治部组织科长,协助组织部长工作。

1941年,吴强从延安马列学院毕业后,调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3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部长、干部部长。当时,斗争环境残酷,战事异常频繁,教学条件很差,但吴强不畏艰难,悉心编研教材,坚持边打仗,边教学,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事素质较好的干部,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吴强离开家乡时仅20岁,此后一直再未踏上故土,与亲人仅靠书信来往。但因为当时斗争环境复杂,吴强并未向家人透露任何身份和工作信息。1946年8月,吴强寄出了最后一封家书。据吴强孙子吴一挥回忆,他在信中写道,“革命者四海为家,埋葬在哪儿都一样,我死后就葬在当地,不必回归故土,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1946年12月中旬,因积劳成疾,吴强在河北省肃宁县病逝,时年39岁。

范坚才:与敌激战 英勇牺牲

范坚才原名范家财,1920年出生于郴州市汝城县土桥乡横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范坚才年少时,曾在横迳学堂读书,1936年考入衡阳广德中学,后转入新民中学。1938年,范坚才回到家乡积极参加中共汝城县委组织的“青年巡回剧团”活动。同年8月,范坚才由县委输送并经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介绍到达陕北,进入旬邑陕北公学。

在学校里,范坚才学习勤奋,接受先进革命思想,成长迅速。1938年,范坚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被分配到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工作。

随后,范坚才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不久,抗大总校迁往华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范坚才被调到晋察冀边区政治部锄奸科任副科长,后升任科长。一次,在抓一个嫌疑人时发生差错,他发现后立即纠正,并主动在党小组会上公开检查。

1942年,范坚才担任河北阜平白求恩学校特派员,协助校领导培养了一批医护人员输送到抗日前线。1946年秋,调任张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当时,平绥铁路沿线主力部队受国民党部队东西夹击,主动撤离,军分区部队留在张北一带坚持战斗,牵制敌军。

1948年9月13日,范坚才随军分区部队从阿不太沟一带出发,急行军赶到张北县双爱堂时,将窜到村里进行骚扰的500多名国民党骑兵包围。在进攻时,他奉命率领一支部队冲进村内,与敌短兵相接,展开激战,被1300多名敌人增援部队反包围,四面受敌。他几次率部迂回在村内巷道,伺机突围,都未成功。

最后,除一位连长带领几名战士杀出重围外,范坚才和其余战友全部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28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梁可庭 沙兆华

编辑:姜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