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校“海归”回乡从工人做起 95后浏阳伢子:我知道化工对中国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张玲 编辑:杨滋 2021-08-17 15:12:05
时刻新闻
—分享—

07版民生会客-1.jpg

红网时刻8月17日讯(剪辑 吴思静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玲)今年25岁的浏阳伢子张浩源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现任浏阳市化工厂总经理助理。他曾有两次“不走寻常路”的选择:一次是选择专业方向时,父母都希望他选择“热门”的工商管理,他坚定地选择了化学专业;另一次则是从英国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毕业后,直接来到浏阳市化工厂上班。

如今担任浏阳市化工厂总经理助理的张浩源说自己是“人间清醒”: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道化工行业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为之出一份力、添一份彩,为此不懈奋斗。

留学深造,致力为中国制造出力添彩

“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靠才华。”这句网络上的调侃,形容张浩源也很贴切。

张浩源1米85的个子,年轻又帅气,自小家境就不错,又是世界名校毕业,是很多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条别人看来非常不同寻常的一条路。16岁时,父母为他规划未来,希望他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我不愿意。”彼时,张浩源刚读高一,对化学很感兴趣,他拒绝了父母的提议,给自己定下了钻研化学的目标。

07版民生会客-4.jpg

张浩源(左一)正在电解车间查看电解槽运行情况。

张浩源在浏阳一中读完高一后,转校前往广州一所国际学校就读,之后考上了英国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当时有三名学生进入面试,他的成绩并不算拔尖,但胜在综合能力强,三人中只有他被录取了。

“我喜欢化学,帝国理工学院是我的第一志愿。”张浩源说,读大学时,他喜欢泡图书馆、跑实验室。帝国理工学院有着高端先进的实验室,有专业的老师指点,他们平日里做一个小实验都需要几天,做一个大型实验则需要好几个月,他在实验室里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开阔了视野,每一次实验都有新收获。

出人意料的是,张浩源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去了化工厂一线。有同学说他傻,张浩源却笑着说自己是“人间清醒”,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掌握高端技术回到家乡,为中国制造出一份力、添一份彩,并为此不懈奋斗。

扎根一线,研制出大颗高氯酸钾晶体

浏阳市化工厂于1956年建厂,1970年搬至古港镇古城村,至今已有65年历史。张浩源的父亲是化工厂总经理,他目前则是总经理助理。

走进工厂,烟囱、红砖、水泥台阶,还是古朴老旧的模样。但在很多员工看来,自从两年前张浩源来了后,这里有了改变。张浩源不把自己当作“空降兵”,总是穿着一身工装出入于一线车间。毕业回来这两年,他逐一在化验室、盐水车间、电解车间、复分解车间等各个一线工作岗位实践、学习过。作为工厂里的“新工人”,他也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我新布置了办公区,新建的实验室也发挥了大作用。”张浩源说,他的大学专业是化学,根据自己所学,他在化工厂搭建了一间标准实验室,专攻难题。今年年初,工厂生产的某项高氯酸钾半成品不够稳定,粒度较小,达不到客户的标准,张浩源当即表态一定将这个问题解决好。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忙碌了两个多月,不仅制作出了符合客户要求的大颗高氯酸钾晶体,还做了12组实验,每一组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都对此类产品生产有借鉴作用。

“新时代下不作出改变,就会跟不上时代。”张浩源说,他刚进厂时,厂里有一个房间专门放置抄表员的记录本,手工抄录的方法延续了几十年,房间里放满了记录本。在他的建议下,工厂车间如今全部通了网络,抄表员拿着平板电脑记录,及时上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第一时间获悉相关数据。

“我还要求每一次化验数据表格化。”张浩源说,化验的次数多了,他就可以根据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控制成本和原材料,为工厂开源节流。

特写

继续拓宽产品分类,打造新产品

“温度正常,运行正常。”走进浏阳市化工厂,没多远就到了电解车间,这里线路繁多,管道复杂,张浩源正拿着工具和员工在交流检查。

将手放在软接管上,能清楚地感受到电解槽内物料的“提升”,四周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化学物质的气味。

“化工行业对中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软接管不断散发着热气,张浩源抹了一把汗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只觉得好玩,他会在硬币上裹上一层镀黄铜,也会好奇地揣摩火药爆炸的原理。但老师告诉他们,化学渗透各个方面,影响面广,对制造业的影响尤其大。听了老师这话,张浩源只觉得热血沸腾——渴望为中国制造出力!

张浩源说,希望以后继续拓宽化工厂的产品分类,打造新的产品,“氯酸钠可以和消毒业对接,高氯酸铵则可以作为火箭推进器的材料,如今排放的氢气经过进一步处理还能发挥新的价值。”

“我要比父辈更努力,不能辜负自己的目标。”张浩源说。走进他的办公室,只见书柜上还摆放着“张浩源助学基金”的匾额,从去年开始,他就在资助贫困生,他说,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承担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梦想一起前进。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张玲

编辑:杨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8/17/97890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