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数据杀熟”凉凉了 消费前切记这样做......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编辑:张皎 2021-08-18 17:41:09
时刻新闻
—分享—

你有没有遇到过住酒店、逛超市、买菜、点外卖、网约车,不同手机收费不同?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自己被“杀熟”的经历:在某线上旅游平台搜索同一家度假村,选择同样的日期和房型,该网友的手机和其同伴的手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价格;而搜其他房型时,同伴用户界面出现的价格也普遍比该网友的便宜一两百元。

这种“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引起网民们一波波的不满,据央视新闻,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三审。草案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特别是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作出有针对性规范。同时,草案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并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此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6a600c338744ebf8e3f2320f2f3b2e226159a74f.jpeg

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大数据”为什么“杀熟”不“杀生”

明明我是老客户,为什么要比新客户付更多的钱?按道理,千金难买回头客。但大数据让用户消费频次、价格敏感度、消费偏好等数据不再是秘密。平台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把熟客放在眼里。在平台看来,老用户属于存量用户,对平台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黏性和消费刚需。新用户才是他们需要拉拢的增量对象。

所以,平台就利用老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和习惯,有针对性地在原有商品价格上加价,以至于出现了越“熟”越“杀”的情况,平台一旦吃准了用户对某个价位的接受程度和消费需求,“杀熟”毫不留情。

提醒:消费前切记“货比三家”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被“杀熟”,后续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此前表示,消费者要分辨自己是否被“杀熟”可以选择在下单前“货比三家”,或者与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条件、同一产品上的价格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差异,又或者经常留意在同一平台上提供的商品价格变化幅度是否差异过大,通过这些明显的价格变动进行简单的辨别。如若消费者发现确实存在“价格歧视”,要及时保存证据,与平台沟通了解情况,并将真实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红网时刻记者 吴思静整理报道

来源:央视新闻、广州日报、上观新闻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编辑:张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8/18/98193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